王瑞紅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勝坨鎮人民政府,山東 東營 257506)
近年來,我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較多地區通過發展種植業提升經濟水平,并向著生態養殖、規模養殖的方向發展,在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的基礎上滿足發展需求。部分地區實現了生產銷售一體化,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形成了本地品牌,經包裝加工后將農產品銷往不同地區,實現自營自銷,減少中間環節,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獲得利潤,也能使消費者享受到優質新鮮的產品,在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方面獲得較好的效果。同時,生態生產也是當今農業種植的重要方式,在發展種植業的同時對其他產業進行發展,不僅能優化產業結構,而且能在保證種植效率的同時有效促進農業發展。而在此過程中離不開農技推廣,多元農技推廣對于產業結構調整、消費者需求滿足以及農產品質量提升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首先,在進行多元農技推廣的過程中,要注重提升全體農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農業素養。可以在農技站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制度,讓農技人員為農民提供全面、有效的農業種植服務,從而獲得更好的農業技術推廣效果。其次,農技站還應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宣傳力度與范圍,讓更多的農民了解應用農業技術帶來的優勢,認識到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對提高農業種植生產水平發揮的作用。因此,實施農業技術推廣,要結合農業種植業實際情況,利用最先進的種植知識與理念指導農戶種植,從而為農戶提供最科學的技術支持。
有效開展多元農技推廣工作,對于農業種植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能為農業種植提供技術指導,在有效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提升農業生產質量與效率。在實際農業種植過程中,種植的產量與質量是種植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中國更是如此,在較高的糧食需求背景下,要想解決現實問題,則要在現有基礎上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種植產量,而多元農技推廣能為該目標的實現提供可能。
隨著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主體多元化、農業技術需求多元化的發展,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更加明確科研院所及高校、涉農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在我國農技推廣體系中的地位。但要保障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設,需要政策、法律的強制性要求,明確各多元化農技推廣主體的職責,讓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有序形成。依靠法律界定各推廣主體的性質,明確農技推廣人員的條件,確定推廣經費來源和標準,明確各崗位農技人員的職責,對農技推廣機構進行依法管理。國家監督機構對農業推廣法律的實行情況進行監督,防止腐敗行為和不作為行為的發生。
完善農技推廣主體合作機制主要包括頂層設計合作機制、技術供求雙方交易機制以及產學研合作機制。在頂層設計合作機制方面建議打破區域、部門界限,有效整合科技、人力、
資金等多方面資源,鼓勵農技推廣職能機構共同設立標準化推廣項目等;通過建立信息交流平臺,盡可能地消除農業技術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完善技術供求雙方交易機制;鼓勵技術生產力通過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轉化,建立容錯機制,吸引更多的產學研人才參與到多元化農技推廣的成果轉化中。
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需要各個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結、協作,發揮1+1>2的作用,建立一種協同關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在互補中競爭。第一,完善各推廣主體的職能。各推廣主體應在機構設置中細化每個部門的職責,實現責任到部門甚至到人,嚴格把控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技推廣效率。完善信息服務部門,保障農業信息的交流、傳播暢通。第二,完善監督部門,對服務機構進行定期監督,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進行績效考核,確保推廣工作效率。有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積極協調、溝通各農技推廣主體間的信息、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第三,發揮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撐作用。農業科研機構及院校為農技推廣體系提供技術和人力支撐。讓農業類高校傳授農民所需的新技術和新信息等,讓農民和農技人員獲得正規、有效的培訓。第四,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與經營主體合作,共同建立示范基地,保證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的同時也發揮農技推廣的作用;促進建立經營主體與農戶合作模式,經營主體在發展的同時培訓農戶。
總之,長期以來,我國對于農技推廣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上。近些年來,我國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技推廣領域呈現“一主多元”的新格局。有效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并對產業結構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使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