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二中學,河北 青龍 066500)
新課標指出:學生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要在“應用、拓展”能力上有發展。“拓展延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本著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注重課外資源的導入和聯系,注重學生生活體驗的實踐和運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及創造性,讓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更深邃的層次,對課內外的知識進行有序梳理、深層思考、靈活運用,最終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它需要遵循一定原則,才能讓它發揮更大功效。我們常見的實施原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學習的動力在于興趣”。這句教育名言如今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們應該創造生活化的課堂環境,轉變角色觀念,營造生活氛圍。《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生活的導師。教學實踐證明:凡是和學生生活貼近的、形象直觀的內容,學生都容易接受。我們應該善于挖掘語文教學中的生活因素,讓學生在生活中點擊語文。語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之上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因此,我們要讓學生走進現實生活中,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同現實生活相聯系。
教學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展開的,教學重點就是教學的靈魂。緊緊圍繞教學重點,以效益為核心,我們要善于聯想,巧妙拓展。對學生來說,書本知識都是間接經驗,它只需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獲得直接經驗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學得牢固扎實。所以,教學不宜空講知識,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那樣只能弱化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重點處適當補充和拓展非常必要,它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拉近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徹,聽得有味,學得有趣,從而有效強化教和學的效果。
語文學科是一門載滿人類文明結晶,擁有濃郁人文特色的課程。語詞精靈的躍動,拼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那無聲的冷月,那靜謐的荷塘,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鷺,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那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讓每個人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激發對魅力漢語的熱愛。語文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品讀精美的語言,領略語文的魅力。通過語言實踐加深對作者情感的體驗,實現有效的語言積累。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求的習氣,增強思想的嚴密性、深入性和批判性”。在拓展教學中,一定要留意學生批判才干的提高,可以這樣說,學生的批判才干是審美發明力的最高表現。現行的語文教材,雖然是新編的,但有一些傳統篇目,而對一些傳統篇目內容分析,似乎是早就有了定論,正是這些已成定論的東西,嚴重約束學生的審美閱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留意培養學生的批判力,并提供給學生展現這種批判力的平臺。譬如,聯系陸游的愛情喜劇閱讀《雷雨》,解讀周樸園的籠統,就不會片面以為周樸園只是一個嚴酷無私虛偽的小人。再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與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相看兩不厭,只要敬亭山”和辛棄疾的“休去倚危欄,閑愁最苦”,對比閱讀,就會不再從中看到消極的思想,而更多的是看到作者的曠達。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思維的基礎。”要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入理解,教師就要善于選取相關教學資料,將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讀物加以對比,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由此及彼、求同存異、拓展延伸、組合積累,從而讓學生牢牢掌握所學知識。我們可以將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經歷人間冷暖、世事變遷以后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有怎樣的不同。比如入長安前的李白和出長安后的李白;南遷前的李清照和南遷以后的李清照;“烏臺詩案”前的蘇軾和被貶黃州后的蘇軾,等等。相似閱讀或對比閱讀還可以成為研究性閱讀的內容,進一步向文學大世界拓展,讓學生在文學這座寶庫中徜徉擷取,學會閱讀,真正凸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總之,拓展作為課堂教學的方法,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語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之上的。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情況靈活選擇,在緊扣文本、啟發學生深入閱讀并形成個體獨特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有必要、有效度的拓展,切忌架空文本,牽強附會地為拓展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