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甸縣蓮花幼兒園,貴州 黔南 550100)
學前教育是幼兒最初經歷的教學機構,因為陌生的環境,還會產生抗拒心理,若加上灌輸式的學前教育,往往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甚至造成心理陰影,影響今后的學習成長。特別是當前,由于獨生子女的關系,很多幼兒都有些許驕縱,常會用撒嬌。賴床等方式逃避上學,家長一旦縱容就容易形成慣性,導致徐盛經常性的產生逃學厭學等問題。要改變這一狀況,學前教育可以積極與游戲教學相結合,通過游戲活動改變幼兒的認知,讓幼兒的學習中獲得快樂,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幼兒上學意愿的目的。
幼兒階段是理解外界事物的主要成長階段,幼兒在這一時期主要自己的感受來了解世界。這就決定了純粹的知識灌輸,往往很難適應幼兒的學習特點,無法發揮出學前教育的優勢。因此,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好奇特性,用游戲的方式展開教學,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讓幼兒在游戲中收獲快樂,在快樂中認識世界。在學前教育中運用游戲,能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對開發幼兒智力也具有積極作用[1]。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通過游戲與學前教育的融合,能讓幼兒在游戲中積累知識和經驗,從而積累認知。其二,幼兒在游戲中往往會與其他幼兒或者教師,形成一種良性互動,提升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其三,在許多開放性強的活動中,如積木、橡皮泥等,幼兒通過參與游戲能夠拓展自身的想象力,豐富幼兒的內心世界。
由于幼兒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缺乏與同齡人的溝通,加之家長的過分溺愛,就容易造成幼兒孤僻、任性、暴躁的性格,甚至在隔代教育下,幼兒被當作爺爺奶奶手里的寶,更是無法無天。這些都會造成幼兒的心理問題和性格缺陷,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存在極大的負面影響。在進入學前教育后,這些心理問題也會逐漸暴露,并表現為過分玩鬧、欺負其他小朋友等,而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教學,能夠利用游戲的參與性和娛樂性,讓所有小朋友都參與進來,并通過團結協作的方式完成游戲教學目標,幼兒在融入游戲的過程中,不僅會與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也會因此產生感情,從而形成團結合作、平等互愛的團隊氛圍,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2]。
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都成為了家庭的必備品。而幼兒由于時間較多,卻常常沉迷于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因此造成了近視、免疫力下降等各種問題。作為學前教育的工作者,是有責任和義務改變這一現狀的,教師可在學前教育中適當引入一些鍛煉身體的游戲,能有效促進幼兒的身體鍛煉,促進幼兒身體素質的提升。同時,教師還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控制幼兒的上網時間,并鼓勵家長帶領幼兒多多參與親子活動,如郊區旅游等,從而給幼兒的身體鍛煉提供更多機會。
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時,教師要避免盲目進行游戲。而是應該根據幼兒心理特點和教學任務,對游戲進行科學規劃。整個游戲規劃中,除了要注意游戲的開展工作外,還要做好各種突發情況的應對預案。從而讓幼兒的安全的環境下開展游戲,學習提升。例如,在戶外游戲“抓尾巴”的實施中,教師首先要對場地進行檢查,確保場地的安全性,從而避免幼兒的游戲過程中出現磕碰。同時,在游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幼兒游戲在適度的情況下展開,避免過度競爭導致摩擦的發聲。
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并在無拘無束的狀態下享受游戲的樂趣。但是如果游戲教學只有一到兩種,且每天不斷重復,就會大大消耗幼兒對游戲的興趣,最終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3]。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積極對現有游戲進行改進,讓學生對同樣的游戲產生不同的體驗,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引進新游戲,通過游戲活動的多樣化,保證學生對游戲教育始終處于一個好奇的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學前教學的有效開展。
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個性,對游戲的喜愛也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游戲的參與過程中,也會存在各種差異,游戲的學前教育效果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教師要積極觀察幼兒的具體情況,并結合幼兒的特點,安排相應的游戲活動。例如,針對活潑愛動的小男孩,就可以適當多安排一些傳球之類活動性較強的游戲,讓幼兒能夠在游戲的同時,獲得身體的鍛煉。而針對文靜的小女孩,則可適當多安排一些拼圖、繪畫之類的游戲。
總而言之,在學前教育中引入游戲,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智力成長,還能夠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對幼兒的綜合素質培養,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學前教育中的游戲教學,并在科學設計游戲、促進游戲多樣性,以及滿足幼兒身心需求等各個方面,完善游戲教學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