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巍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第一小學,河北 廊坊 065700)
(一)創新意識指的是通過自主探索研究,產生創造新事物以及新觀念的動機,同時在實踐中展示出的理念和想法。教育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從而推陳出新,獲得新知。教育應當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不是照葫蘆畫瓢式的復制以及千篇一律的重復。
(二)強調創新為導向并非否定美育德育在音樂教育當中的重要性,而是創新意識培養在當前教育過程中過于缺乏。從大局來說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為了創造更多社會財富,需要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從個人和家庭幸福來說,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成為創新能力之間的競爭。中國之所以缺少世界級的音樂大師,很大程度是由于故步自封、缺乏創新。
(一)教學中采用“我教你學”的觀念和方式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仍存在著用“我教你學”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進行教學的現象,有的教師仍然對著教材以“我唱一句,你學一句”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就連小學數學、科學這種高度理性思維的學科都開始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音樂”作為高度感性的學科如果仍采用這種死板的教學方法是萬萬不可的。
(二)教學中嚴格按照教學方案進行課程講授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有的老師課前準備非常充分,做好了教案,有的也準備了課件,但是上課只是一味地自顧自地講課,不重視互動和學生信息的反饋,底下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聽就算好的情況了,這些作為老師的應該能看到,并且感受到。作為教師,我們要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不聽講,說明他對你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了,如果還是一成不變的講下去,孩子的學習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音樂知識的講授缺乏趣味性
在小學音樂的教育中,有的教師在教兒童歌曲時孩子們很愛聽,但是在教有關于音樂理論或音樂史方面知識的時候效果卻不是很好,有時講了幾遍孩子們還是記不住,這并不是孩子學得慢,而是他們沒有聽進去。
(四)對孩子的評價片面性和缺少技巧性
在小學音樂的教育中,有的教師認為唱得好聽是唯一標準,殊不知這種觀念是很可怕的,在兒童音樂的教育中,“唱”只能說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它并不是音樂教育的全部內容。
身為一名音樂老師,應當有意識、有目標地將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教學中,讓學生不僅僅是學會演唱或是了解一些知識,而是在音樂的熏陶和感染下,扇動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自己,從而學得更多。
(一)創建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1.創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和諧的教學氛圍,指的是教學課堂應具有民主、平等、人性化的學習氛圍,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的個性發揮,支持學生的表現欲望。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手段,新穎獨特,富有巧思,從而將音樂的藝術性、情感性傳達給學生,充分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老師應當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不約束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學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感受時,老師應對其進行真誠的表揚和鼓勵,就算有錯誤也不潑冷水。應當鼓勵學生們積極大膽發言,使得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和和包容,從而敢于想象、敢于發言、敢于創作、敢于實踐。
2.熱情鼓勵學生參與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參與非常重要,只有參與進來,感性思維才能上升到理性思維,從而激發創新意識。老師對于課堂流程的設置,內容的安排,要圍繞學生為主,從學生的參與為出發點。學生參與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聽、看、學、唱、演、奏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這才符合新課標改革的要求。
3.采用豐富的藝術手段
音樂作為眾多藝術形式的一種,與其他諸多的藝術形式,比如舞蹈、繪畫、詩歌、表演等等存在共同性,將他們充分地結合起來,課堂才會多姿多彩,富有情趣。雖然這些藝術形式比較簡單,但是運用在教學中,寓教于樂,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各個方面增強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們更好地學會歌曲,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以及人文素養,可謂一舉多得。
以《北風吹》為例,像這樣一種歌劇類型的作品,可以配合旋律進行舞蹈演繹。而且歌劇作品包含人物、時間、情節等要素,所以可以對其進行分角色表演。以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為主線,形式多樣,以培養能力為目的,把時間留給學生,培養學生對我國優秀歌劇產生熱愛之情,并且學會發揮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激發,創新能力得到增強,是非常關鍵的。老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將之貫徹在實際教學中,按照新課標要求,改進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模式,通過創建和諧的教學氛圍,熱情鼓勵學生參與以及采用豐富的藝術手段,開拓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學生們成為21 世紀需要的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在課堂上,老師應當鼓勵學生們積極大膽發言,使得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和和包容,從而敢于想象、敢于發言、敢于創作、敢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