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朝華
(河北省涿州市普利莊中心學校,河北 涿州 072750)
數學教育是引導學生形成具有縝密邏輯性的思想方式。建立和解析數學模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更加輕松自然。然而,在小學的數學教育內容中,就已經包含許多初級的數學模型。所以,在研究“數學建模”的過程中,教育界的學者們認為,小學的“數學建模”需要注意三個方面:小學“數學建模”的意義與目標;小學“數學建模”的定位;小學“數學建模”的教學演繹。
小學的“數學建模”活動早已經有學校展開研究。從目前研究資料來分析,小學數學建模是指:學生在教師設計的生活情景之中,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建立能夠解讀的數學模型并以此為學習數學的基本載體,進行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建模在建模目的、活動方式、背景知識三方面,與傳統數學模型存在較大差異。
1.建模目的方面:小學的數學建模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通過數學模型掌握新吸收的數學知識和爭強對數學知識的正確應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數學思考能力。
2.活動方式方面:小學的數學建模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和更好掌握數學知識的教學方式,所以在教學活動方式上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活動內容,由教師引導逐漸參與和體會數學世界的豐富和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3.知識背景方面:小學的數學建模,是在小學生毫無數學基礎的情況下進行構建數學模型,所以在小學的數學建模中,需要簡單的數學知識,以此為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小學“數學建模”的意義,在于通過數學教育方式的改進,引導小學生發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為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結實基礎。
小學的數學建模,其目標導向是培養小學生的建模意識。通過培養建模意識來提升數學思維能力,積累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養。建模意識的培養需要通過挖掘教學內容中蘊涵的建模元素,采用教師引導、學生尋找、以生活內容加強記憶的方式,使學生掌握數學建模的過程和通過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反復的學習和鍛煉中組建使學生提升數學建模的意識。
數學建模,是建立數學模型并且通過使用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整體過程的簡稱。
如果通過大學或高中的教學視角審視數學建模,無疑會對學生日后學習和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不過,從小學生的視角考慮數學建模,就需要特別注意建模的合理性定位,既不能失去數學建模的意義,又不能過于拔苗助長,導致教學效果的反向反彈。所以“數學建模”的定位要適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環境,同時適合小學生的思維模式。
在小學對小學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提供學生探討研究的數學問題,其難易程度和復雜程度需要盡量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需要多設計小學生常見的生活數學問題,使學生因為好奇心而對學習產生動力,通過思考探索,體會數學模型的存在。
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隨著學生的年齡爭長,認知度的加強,生活關注內容的變化,適時地增加數學問題的難度。在此過程中,既需要照顧學生們的學習差異性,又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比較簡單。在小學數學的建模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程度循序漸進,通過由簡入深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具有充分的適應過程。只有適應學生思維模式的教學定位,才能使學生的數學意識得到提高,并且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掌握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建模”的教學演繹,主要分析以下兩個方面。
因為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發展構成階段,所以必須在數學建模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邏輯結構圖式”出發,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規律,通過整合實際問題,從數學問題角度為學生整合抽象的、具有清晰結構認知性的,數學教育模型,從而使小學生能夠直接清晰地對數學模型擁有直觀深刻的認知。
在小學“數學建模”中教師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運用已學習的數學知識,構建具有應用性的數學模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剖析,使事物露出具有吸引性的數學問題,通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隱藏的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促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根據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
小學數學的“數學建模”是教學方式中新的嘗試,它作為一種學習數學的方式、方法、策略和將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的紐帶,對引導學生更好的認識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小學生學習建模過程,實際就是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對學生日后學習學習知識和興趣愛好都有顯著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