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鋒
(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第二中學,河北 邢臺 054300)
加強環保理念的培養首先是要從教育入手,加強環保理念的教育,讓學生樹立環保的觀念。初中教育在義務教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這個階段,學生基本形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環保理念,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加強他們對環保的重視。
對于很多教師來講,滲透環保理念在地理學科中并未得到足夠的認識和關注,這主要是因為環保情況和學生的考試沒有產生直接關聯,另外自然災害沒有事實性的發生在自己身邊因此對危害性的了解十分有限。另外,還有一些輕的自然環境問題,因為長時間身處其中,反而認為是一種常態,缺乏關注,這樣就直接到熬制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對問題沒有足夠的關注,特別是教師的教學內容和關注點都是在考試的考點上,考試范圍不夠集中,環保的概念十分模糊也不夠深刻。
在環保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是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學,未能夠直接的學生的生活產生聯系,這樣就導致學生對環境保護問題的認識非常淺顯,環保教學仿佛距離學生十分遙遠,成為一種形式和空中樓閣因此教師必須將環保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關聯,這樣才可以實現對生活的持續性環境保護關注。
由于教師對于教材中環保元素的敏感度低,使得許多教材中的環保元素沒能被進一步的發掘,錯過滲透環保教育的良好時機。例如,教師在講解自然界中水的循三態循環時,就可以從中插入關于空氣污染的環保話題,如汽車的尾氣排放會造成溫室氣體的聚集,導致全球變暖,冰川融化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尾氣中的其他有害氣體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的損害,每年有許多人因為這些有害氣體的過量攝入導致各種疾病等等。
想要在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中開展環保教育,教師首先應當利用地理教材。通過多種角度有效地深挖教材內容,達到切入環保教育的目的。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第一節課時“多變的天氣”為例,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在于講解天氣、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師在展開教學時應當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多角度的探討。在進行話題“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時,教師向學生詳細說明不同的空氣污染指數對于人體的不同傷害,并分析這些傷害大多是不可逆的。這時學生便會思考一些問題:如何導致空氣污染?怎樣可以減少空氣的危害?從我們自身出發應該怎么做呢?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可以便于教師加強對學生環保意識的教育。教師便可以引入接下來的話題——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在地理課堂上,教師除了讓學生了解課堂上的知識,更需要講解課堂之外的環保知識,加深學生對環保理念的深入。教師可以開展環保小組討論會,布置與環保相關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己獨立完成,并且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啟發學生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有助于學生深刻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方式,通過播放污染造成的自然災害等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不治理污染會帶來的危害。通過視頻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巨大的視覺刺激,從而理解環保的緊迫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很多人說環保離自己很遠,但其實環保就在身邊,比如不隨意亂扔垃圾、不砍伐樹木、保護水資源等,這些都是身邊的小事,只有把身邊的小事做好,才能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現代社會中不和諧現象時有發生,比如販賣野生動物、建筑垃圾隨意傾倒、城市汽車尾氣排放等,這些都導致了我們的自然環境遭到巨大的破壞。教師可以在地理課堂上讓學生結合身邊的案例來談談自己對環保的看法和治理污染的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學生提出的治理措施進行利弊分析,評出最優的環保小衛士,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環保事業的熱情。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些地理問題比較復雜,教師就可以用繪制地理圖表等方式直觀地進行課堂教學。在學習“地球上的水”時,學生對于總量的理解就會產生“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的錯誤想法。教師可以利用圖標將地球上各種不同的水體按其所占的比例進行分配,體現在扇形統計圖中,學生就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只占地球水資源中很小一部分,從而能夠直觀感受到水資源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進行討論,分析缺水的人為原因,探討解決的方法。使得學生意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了學生環境保護行為的自覺性。
想要在初中地理教學階段開展環保教育,就要求教師從課堂以及課外的方方面面深化環保意識的培養。從課堂上教師通過深度挖掘教學內容與多媒體資源直觀教學的模式,讓學生意識到環保的迫切性。同時在課外開展環保意識宣傳活動,以及帶領學生身體力行地踐行環保行為,多角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通過多種手段促使學生約束自身行為,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