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娜
(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因為微博促進了信息發展,所以它成為了人類進入信息發展這一全新時代的標志;微信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完全進入“微時代”。因為高職學生熱衷于新鮮事物,所以他們對新興事物的接手就更加輕松迅速。當前,在各個高職院校校園里中的高職學生都會人手一部手機,從而使得他們更加喜歡使用微博和微信去互相溝通與交流。但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也會有許多問題產生與出現,例如高職學生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思想價值觀、道德倫理、自由化個人主義等,根據這些問題而言,高職院校就有面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結合現實環境,進行探討思考并改進方式,找出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的必要了,這對新時代環境影響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觀念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微時代”的到來,使得高職學生在選擇信息的方面更加自由和自主化。但也因此,教師這一職業的主體地位開始動搖。根據實際走訪校園的調查,有將近20%的學生在課堂上將手機放在桌子下或者藏在書本后,使用微博、微信聊天或者玩游戲等妨礙學習并且易影響到他人的活動,在開會及上大課的時候普遍存在無視老師的存在,直接將打開著微博或者微信的手機擺在桌面上自顧自的玩著的人,這樣長久下去一定會讓教育事業發展方面產生嚴重的后果。
“微時代”中的零碎片段的信息在人們的生活中彌漫著,各種各樣的信息能夠被高職學生們更加多元化的觸碰到,其中也會混雜著或真或假的消息,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學生本身并不具備分辨信息黑白的能力,所以他們會在思維方式與思想觀念上產生偏差。加之“微時代”自媒體等的出現,信息的產生與傳播就在剎那之中,但如今我們對迅速進步的互聯網仍存在監控方式及監管力度不足的現象,加之很多信息由個人的名義發出,并沒有讓專業人員進行嚴格的審核,所以很大程度上缺乏真實性。而學生將大多數的精力和時間花費在他們的微信社交平臺上,導致他們脫離現實生活,造成情感上的冷漠和心理上較為極端,甚至有可能會使她們長時間沉迷在虛幻的世界中,從而失去對生活的的渴望以及對理想的尋覓、對目標的探索。
“微時代”,單向教育模式被自由化、自主化的信息媒體教育模式取代,使得教育工作者在傳播思想知識、政治理論時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各式各樣的另類化觀念、西方化的生活理念等在微信中傳播。他們的傳播都對如今高職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判斷力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使得傳統媒體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響力被削弱。
當前,因為一些專家教師年紀較大,無法熟練掌握微信的使用功能,思想和行動自然跟不上學生的步伐。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微時代”中的新型軟件武器,并要求學習它的功能以及熟練掌握如何使用手機,由此才能對學生的思想狀態進行實時的關注與了解。
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介工具,如今能通過微信等軟件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與互動,從而使其在教育等方面占據了主要地位。在此基礎上,教授學生對網絡和新媒體信息獲取的正確方式和判斷力,讓學生逐漸具備獨立思考及辨別網絡上不良信息和詐騙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免受其害。同時,對學生加強微信素質教育,使其在使用過程中能夠自覺遵守法律規范和道德準測,使得用微信觸犯法律的事情不會發生。再者,更需要加強高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具備不沉浸、不陷溺在網絡之中,具備自我保護的觀念想法,培養其正確、理性及文明使用微信的觀念。
傳統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單向的灌輸式模式,基于該模式教師和學生的和諧關系沒有良好的表現出來,對于教學效果極為不利。而“微時代”則不同,它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和互動交流,如果能善于合理的運用微信,就能使其在教育工作領域發揮優勢,有利于思政教育者們的教學,也能更好的把握微信帶來的機緣。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微信,在其上面創建一個校園思教平臺,將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內容、校園動態等通過圖文、音美等高職學生樂于接受的各式各樣的新型手法在彼此之間傳播,學生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對其內容實行交流與評論,以便于增加教師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的了解。
如今,“微時代”的信息日漸蔓延,正確引導學生防止其誤入歧途就極其重要。學校應當建立一支集信息科技掌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負責認真的學生干員為一體的監控團隊,隨時監管和調節學生網絡,使其安全有益。與此同時也可以建立一些官方的輿情宣傳的公眾平臺,可以方便學校及時收集學生使用微信情況的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析,及時處理突發事件,對思想上有特殊傾向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也要加強信息的查詢、監管、審查與舉報,激勵同學們進行意見反饋,以便防止不良信息對高職學生的誤導。當網絡上有輿論信息顯露時,第一時間正面引導高職學生,通過加強微信管控和學生意見反饋來為學校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總之,在“微時代”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使高職學生豐富了思想和安全知識,也給教育工作帶來新思想和新途徑。因此,思教工作者要正確看待“微時代”帶來的影響,結合其特征進行分析并考慮和實施適當有理的應對策略,從而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高職學生理解和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