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梅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共青團農場學校,新疆 五家渠 831301)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學習文言文,可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語感和思維,提升精神品格。《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文言文水平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相對以前的《教學大綱》,《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但縱觀現在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卻令人擔憂。
首先,學生厭學文言文,他們認為,古文是陳年爛谷子,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用處,因此沒有必要學了。他們的這些想法有礙文言文的學習。其次,文言文相對現代文,深奧難懂,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在文言文課堂上,學生往往昏昏欲睡。至于文言文背誦,更是視如蜀道,難于上青天!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教師的教學異常困難。盡管許多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在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但惟獨文言文教學還是一潭死水。文言文教學成了目前語文教師最不愿深究、也難以探究的領域,公開課、評優課,很少有教師愿意選擇文言文來教學。
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普遍上法就是:教師先范讀課文,再翻譯串講。整堂課由老師逐字逐句地翻譯,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甚至“字斟句酌”。講完后再作點所謂的“內容分析”,或者來個“中心歸納”。這種教法有它的優點,學生節省了好多時間,減去了查工具書、與同學討論這一麻煩的程序,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可以通過教師的串講分析,一次性準確到位的掌握。但這恰恰暴露出這種教學方法的弊端:整堂課教師“滿堂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被忽視了,學生自我探究、領悟和思考的過程被剝奪了,學生成了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日子一久,學生自然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出現了“媳婦懶,婆婆勤”的現象。
為此,筆者以為,上好文言文,首先要明確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既包括解讀文言字詞的能力,又包括解讀文本的能力。所以在目標的確立上,要實施“兩手抓”的策略,因為解讀文言字詞的能力是解讀文本能力的前提,解讀文本的能力是解讀文言字詞能力的最終目標。
那么,我們該如何來實現這兩個能力目標呢?
第一,糾正學生對待文言文的錯誤認識,指出文言文學習的意義,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時最重要的動因。”于漪老師也說過:“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所以,端正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十分重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我們可以采用巧設導語、巧引故事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利用現代教學媒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如朗誦比賽、實詞虛詞的查字典比賽、把課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體的演講比賽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重視“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誦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形式,語文課堂上應充滿瑯瑯的讀書聲,尤其文言文教學更離不開“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讀幾遍,真正讀進去,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教師在學生不熟悉課文的情況下即使講解得再詳細、再全面,因學生不會的知識太多,也會記不全,記不牢,課文背誦更是因為理解障礙而難上加難,或死記硬背,或勉強記憶,學習效果自然就差。為此,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準確地誦讀,課后更要鼓勵并要求學生多讀。誦讀的形式很多,如教師的范讀,分角色朗讀,自讀,也可以集體誦讀,最好是,相互結合。總之,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讓學生反復的讀,在讀中感悟,讀中品味,讀中鑒賞,在讀中受到熏陶。
第三,注重學生文言文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指導和培養。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葉圣陶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其學習能力。例如文言文的翻譯,首先教給學生翻譯的原則——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再教給學生文言文翻譯的“六字法”,即“對”“留”“換”“刪”“補”“調”,如“宋有富人,天雨墻壞。”(《韓非子·說難》)可譯為:“宋國有個富人,天下雨使墻倒塌了。”就是運用了“對譯法”。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引導、督促學生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類化和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第四,樹立正確的文言文教學理念,精于文言文教法、學法的研究。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師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轉變教學觀念,大膽踐行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注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自主閱讀實踐中煉就他們的閱讀能力。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注重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領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學教得新、教得好、教出靈性,真正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