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霞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孫氏鎮董村管區大有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800)
情景創設可按如下方案進行:同學們,有一個班的學生在學習《小珊迪》這篇課文時,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說小珊迪很“貧窮”,而有人說小珊迪很“富有”,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向學生點明:今天,咱們也來爭論一番,認為小珊迪“貧窮”的要說出貧窮的理由,說他“富有”的也要找出富有的依據,根據自已對教材的理解,選一方面來研讀。同時提出要求:(1)可獨立思考,也可相互討論,有必要可離開座位尋找合作伙伴。(2)有關研讀結果能在書上找到的劃出來,劃不出來的簡要地寫在書上或筆記本上。讓學生根據自已喜愛的學習方法展開研讀。
首先,要對課程改革充滿期待,傾注熱情,努力去研究新課標,從理念上準確把握理解新課標的精神。然后,要積極地大膽地去實踐,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理念變為課改的實際行動,也只有實踐才能把新課標轉化為活生生的教學成果。“人生能有幾回搏?”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執著地研究,不斷地實踐,立志在為課改作出貢獻的同時,把自己鍛造成新世紀優秀的語文老師。
其次,要更新觀念,對《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要準確理解,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體現。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重新認識教學內容。要改變教科書是教學的唯一內容的狹隘認識。教科書是教學的基本內容。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課中引進相關文字、音像資料,特別是適時、適當地結合課文進行補充閱讀;課后適當拓展、延伸,或引導進行實踐活動。今后的教師,不應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語文課程的建設者。
(二)是重新認識語文教學。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問題讓他們去議,答案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新課程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課堂。今后的語文教師,不應是“授之與魚”,終年辛勞而收效甚微的塾師,而應是“授之與漁”,教導孩子擁抱生活,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教練,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一)認知指導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識所致。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首先要教給學生有關交往策略知識,以指導交往行為。教師可以通過言語講解指導學生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講解時,遵循技能訓練的基本規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總體結構的基礎上,將其分解為一系列的具體行為,分要點進行訓練。如傾聽技能分解為:注視對方目光、身體前傾、點頭微笑等。在分項講解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綜合應用于實際交往中。
(二)榜樣示范
課堂上進行訓練的一種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師為學生提供榜樣,學生進行模仿。教師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美國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師的一種素養。對學生來說,教師應是交往方面的“專家”、“典范”。如課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發言,不隨意打斷,不輕易否定,哪怕學生說錯時,教師也要耐心等待,讓學生說完,充分展現其思維過程。教師還要注意樹立學生榜樣,學生觀察到自己與榜樣的相似性,更會用心觀察學習。
(三)體驗引導
課堂交往技能的訓練必須誘發情感體驗,因為從認識到行為都離不開以情感為核心的意向系統的驅動。交往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他人情感,體驗交往之樂,體驗交往技能訓練的價值感、成功感。
(四)行為演練
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堂情境中抓住契機進行練習,也可設定相關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為。練習時,當學生的交往行為表現接近預期目標時,應及時予以適當的鼓勵,如教師微笑肯定、口頭表揚等,從而促進交往技能的保持與內化。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來人才的培養目標。面對這個大課題,面對新課改,讓我們大膽地去實踐,留下我們共同探索的足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