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揚
(重慶市璧山區璧泉中學,重慶 402760)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模式,教師首先應當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個性化發展需求。由于學生的先天性身體因素和體育偏好都是不同的,所以初中生對于體育技能的適應程度也有較大的差異。教師應先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學生進行分層,使學生能夠在自己可接受范圍內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能性訓練。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體特點,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訓練,促使學生能在體育鍛煉中獲得良好的鍛煉習慣,健康成長。
首先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特點對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對于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投入到難度較低的體育運動項目中,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也能夠促使學生在身體接受范圍內進行體育鍛煉,不斷提升個人身體素質水平。而對于身體素質中等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對這部分學生展開一些強度性訓練,確保學生的體育技能能夠穩步提升。而對于身體素質較強的學生來說,教師應當首先了解學生對于體育項目的興趣愛好方向,從而在該項目上對學生進行專項培養,促使學生能夠利用個人天賦完成較難的體育項目訓練。通過以上分層方式,不僅能夠促使全體初中學生的體育技能能夠獲得共同的進步,也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體特點,進行定向性培養。有利于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形成體育自信心,促使初中學生能夠在體育學習中不斷成長進步。
在當前體育教學大綱所給予的教學任務中,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達成的。所以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大綱,提高或降低教學任務難度。在保證初中生能夠掌握基礎體育知識以外,也能夠促使學生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水平來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教師需要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圍繞體育教材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來對體育教學目標實施分層,能夠讓班級學生真正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并且在自己的層次中學習到應有的體育知識,從而推動學生的體育能力穩定進步。同時教師也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突破自己的身體極限。學生通過一定的體育鍛煉后身體素質必定會有一定的提高,所以教師也需要根據學生的進步情況來改變他的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第一層級的學習后,各方面得到提升就可以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獲得更高層次的學習目標。
初中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的關鍵發展階段,學生的學習動力往往源于教師的鼓勵。所以良好的評價也能夠有效促進初中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保證體育課堂教學效率。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加注重身體素質天生較強的學生。這樣會使班級中的體育教學形成兩極分化。所以教師除了要注重學生分層和教學分層以外,也應當注重評價的分層,能夠根據初中生的性格和特點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式評價,確保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一定的肯定,建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在體育鍛煉中保持積極性。
對于學生體育能力的評價,教師不應當只根據學生的能力極限來對學生評價。應當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身體優勢,并且幫助學生不斷放大其優勢,再通過一定的鍛煉,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從學生體育鍛煉的努力程度上來進行評價,肯定學生通過自己努力得到提升,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通過體育教學形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分層教學實際上把在同一項目范圍內的學生根據其水平的差異進行分組,且由于同一個學生面對不同的體育技能的掌握水平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的分層教學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據訓練技能的不同做出具體的調整。而在同一個運動技能前提下,教師在基礎性動作的教授完成后,可以鼓勵同一層次成員間相互切磋,互相“挑毛病”,通過這樣的互動可以實現同層級同學之間的共同提高,進而將同層級成員間的差距拉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不同層級同學間的相互“比武”、互相挑戰和學習,進而在競爭的氛圍下促進學生互動和成長。
分層教學有一個明顯的弊端,那就是可能給處于較低層次部分學生帶來一定的傷害。這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顯然,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同學往往比較客觀自信,反之則悲觀自卑。前者往往會傾向于看見自己的差距,并想辦法借助外力迎頭趕上;后者則容易自暴自棄。因此,我們在開展分層教學前一定要將學生的心理素質納入考慮范圍。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模式,能夠幫助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獲得共同的進步,從而保證初中學生能夠通過體育教學獲得應有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使初中學生體育水平有效提升。所以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學生分層和教學分層以及評價分層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充分提升初中體育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中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促使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