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燕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首先,漢語言文學教學主要涉及的教育內容包括,一是對學生漢語言文學知識的教育,另外就是對文藝理論的教育,而漢語言文學教學本身由于其涉及的豐富的知識都是源自于歷史人文文化的積累,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的。
其次,人文素質教育是通過一些教育的實踐手段來培養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使人的內在品質達到一個相對穩定或高于一般標準的水平。人文素質教育所涵蓋的內容則需要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綜上可見,在漢語言文學這個本身就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的學科中進行教學實踐,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十分有利的。
在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中,漢語言文學教學具有促進大學生民族情感和責任意識的提升的作用。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對大學生人文素質中民族情感和責任意識的培養是具有促進作用的,例如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這種“結構性文本”組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將含有愛國民族情感和責任意識主題的課文放在一起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通常都是以一種“以一帶多”的形式來完成的,從而使師生在最終的集體的、整合的學習中來對多篇課文進行理解和學習,這種理解和學習就包括對課文所展現的人文主義情懷(民族精神和責任意識)的學習。例如在大學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對《離騷》、《詩經·國風·秦風·無衣》、《宋史·岳飛列傳》等反映愛國情懷古詩文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正確地引導學生對每篇課文的中心思想進行總結,最終所體現的濃濃的愛國主義和責任意識情懷就滲透出來。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這種引發人文情懷感悟的教學模式適應了面向核心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使素質教育得到了更好的效果。
在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中,漢語言文學教學具有促進大學生正確的學習認知和理想信念的確立的作用。為了適應于素質教育的要求,漢語言文學教學對于從學生興趣出發、以學生為主的教育培養計劃已經逐漸在落實。該教育實踐傾向于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去學習,那么就可以說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是需要完成對大學生正確的學習認知的培養計劃的,只有大學生本身具有對學習的正確認知,具有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夠自主地、自發地去完成學習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設計時,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來創設教學目標,從而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進行激發。而在眾多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法中,也有很多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方法,例如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教學的模式,來引導學生進入一個能夠引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在《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荀子的后天成長背景作為故事引入的方式來展開教學活動,也就是創設一個故事情境,繼而展開課文教學,最終使學生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即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從而來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品德。在漢語言文學中,還有很多與學習和信念有關的課文,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認知和理想信念的重要素材,因而這類人文素質教育就很好地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獲得了滲透。
在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中,漢語言文學教學具有促進大學生思想觀念和人格塑造的優化的作用。現代素質教育對于大學生思想觀念和人格塑造的傾向很高,大學生只有擁有健康的思想觀念、健全的人格素質,才能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甚至在未來步入社會的工作中得到最基本的人的價值的實現。可以說健康的思想觀念和健全的人格素質是人在社會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也體現著這類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首先,教師要健全學生的人格,尤其是學習人格,需要根據不同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創設,從而有目的地激發學生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進行良好人格的塑造,使學生學會在漢語言文學學習中吸收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理念、良好的人格形態。大學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利用課文來幫助學生優化思想觀念和人格塑造,就需要訓練學生進行不斷的思考和探索,從而不斷地收獲并吸收一些正確的、先進的人文思想素質。例如教師在漢語言文學課文教學中,對我國儒道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等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的儒道思想和人物本身的人格魅力進行充分地分析,使學生不斷地發現全新的思想和人格形態,學生也將在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過程中獲得思想和人格形態的吸收,從而取之精華塑造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現代教育十分看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因此大學教師應積極地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在眾多學科中,漢語言文學教學是極為適應于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學科,因此大學語文教師應在理解漢語言文學教學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的前提下,積極地展開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