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清
(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文慧幼兒園,遼寧 盤錦 124000)
在家里,會有家長幫孩子或是跟在孩子身后看著他餐前洗手、吃飯、收拾飯桌等,而到了幼兒園,幼兒數量增多,教師顧不到每一個幼兒,在餐前洗手時很多幼兒手僅僅只是濕了便認為自己洗過手了,在洗手之后又開始玩鬧。在就餐時,有的幼兒進食速度快,有的一邊吃飯一邊和小朋友說話玩鬧,飯菜都冷了還沒有吃完。吃完飯后,飯粒撒了一地不會整理,在路過時直接踩上去,有的幼兒則是吃完不用紙巾手絹擦嘴,手背一抹便是餐后整理。會出現這些行為,究其原因,一個是對幼兒的進餐引導沒有重視,另一個是幼兒這時期的玩鬧心較重,注意力集中在游戲活動中,還有一個則是該階段的幼兒在自控能力與自我管理上意識較為薄弱。
幼兒時期的孩子,憑自己的喜好吃飯,碰上喜歡吃的食物甚至會從別的小朋友那里搶奪,而碰上不喜歡的食物,就會不吃或者挑出來放到桌上,更有甚者還會打翻自己的飯碗。幼兒出現這種挑食、偏食、厭食的現象,原因有很多種,但都離不開父母長輩的縱容,尤其是在有老人的家庭中,因為疼愛孩子,從而對孩子言聽計從。父母長輩的縱容會養成幼兒挑食、偏食、厭食等不良習慣,最終造成幼兒營養不均衡,從而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
幼兒時期的孩子在使用餐具與飲食安全上不能讓老師、家長放心,如筷子使用不靈活,魚刺、骨頭等卡住喉嚨等,加上此時幼兒專注力不夠,進餐時也想著玩鬧或是看的動畫片劇情,導致進餐不專心,容易發生意外情況。這些會讓老師、家長在幼兒進餐時提心吊膽,進而直接幫助幼兒進餐,幼兒缺少鍛煉的機會,將導致幼兒的獨立進餐能力難以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幼兒過于溺愛,對幼兒的進餐聽之任之,不舍得嚴厲教管,這一類家長認為現在幼兒還小,不懂事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等大一點了就懂事了,或者等孩子上幼兒園了,會有老師進行教導。殊不知進餐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家校聯合對幼兒進行習慣培養的。
在幼兒園教育中,幼兒數量增多,進餐時每班配備的教師不足以看顧到每一個幼兒,難免會有遺漏、照顧不到的地方。在對幼兒進行進餐教育時,幼兒的忘性大,需要長時間的進餐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此外,有教師沒有掌握好對該階段幼兒教育的方法,將會造成家長對幼兒園進餐教育的不理解,阻礙幼兒進餐能力培養。
餐前洗手、餐后餐具及自身衛生清潔的整理是一個容易被忽視卻又極其重要的環節。餐前的洗手能夠有效清潔部分細菌,防止幼兒“病從口入”。在餐前、餐后,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需要培養幼兒洗手清潔,整理、收拾餐具的意識,不要餐后將餐具隨意扔在桌上,要幫助幼兒認識到餐前清潔與餐后整理的重要性,自覺遵守進餐要求,樹立正確的進餐觀念,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我們的生活經歷告訴我們,疼痛使人記憶深刻,除此之外,便是重復操作的機械記憶。無疑,進餐便是一種長此以往的重復操作。在幼兒還小的時候便培養他們的自主進餐意識遠比等他們長大懂事以后再來糾正進餐習慣要重要得多。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長及老師可以營造良好的進餐氛圍,與幼兒共同討論與商議進餐的規矩,發揮幼兒的自主能動性,減少在進餐時出現的意外,保證自主進餐的順利進行,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進餐意識。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轉變自身的傳統育兒觀念,尤其在家里有老人的情況下,需要轉變老人的育兒觀念,注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積極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主進餐習慣與能力。家長需要成為幼兒自主進餐的引導者,確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在孩子進餐時不溺愛,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進餐。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要尋求正確的教導方法,教導幼兒正確使用餐具,培養幼兒在餐前、餐中與餐后的良好習慣,增強孩子自主進餐的意識,鍛煉幼兒自主進餐能力。幼兒時期的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游戲活動上,教師可以借助游戲活動來培養幼兒對餐具的正確使用與良好的進餐習慣。在進行游戲教學時,教師需要充分關注幼兒,及時解決在教學中幼兒出現的問題,為幼兒提供幫助與指導,并且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使用游戲活動不僅符合該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滿足孩子玩耍的心理,而且能調動幼兒學習自主進餐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幼兒的自主進餐能力。
總而言之,“民以食為天”,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對幼兒的身心健康都有非常大的裨益,但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養成的,需要家長與教師的配合,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自主進餐習慣與能力,增強幼兒的進餐意識,保證進餐質量,從而促進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