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宗
(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對于一個學院來說,擁有獨特且可實施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是學校長期探索和實踐總結出的結晶,是無數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奮斗的產物,具有歷史性、人文性、傳承性和可持續性,這種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必須具有高職院校的內涵和共性,必須突出高職院校的“職”的特點。要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模式在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高學校品味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以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五心”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進行探索,是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需要,立足于學院所在地遵義的紅色文化基因傳承,立足于學院特有的航天文化血脈,立足于高等職業教育屬性體現,立足于新時代綜合型人才培養需求。以“紅心鑄魂、愛心立德、信心圓夢、匠心育人、藝心添彩”五位一體,進行總體布局;以系部的“一系一品牌”,學生會等組織的“一會一特色”,以學生社團的“一社一精品”三類組織,進行分類體現;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為載體,進行具體實施,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三類組織、分類體現,一個載體、具體實施”的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 “五心”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中,用各式各樣的學生活動成為媒介和平臺,集中展示育人思想政治模式的內容。結合本課題的研究,分類統計了北京大學、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遵義師范學院、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及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近5 年來舉辦的各項校園文化活動,將所有活動對照“五心”具體內容進行板塊分類。
根據統計,以上8 所高校近5 年來舉辦的各項校園文化活動數據為:北京大學317 次、貴州大學669 次、貴州師范大學395 次、遵義師范學院374 次、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105 次(2019 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72 次(2017 年至2019 年)、遵義職業技術學院60 次,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467 次。紅心、愛心、信心、匠心、藝心等“五心”校園文化內容8 所高校皆有所涉及,其中藝心類占比最高,信心類占比最低。以上統計數據課題組將進行詳細分析逐項分類整理,為設計“五心”內容提供借鑒。“五心”具體內容如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就需要我們傳承紅色基因,鑄就紅色魂魄。學院地處遵義,我們要充分發揮遵義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將紅色文化與“中國夢”“職教夢”結合起來,通過報告會、演講、讀書會和系列主題展覽等多種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宣傳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通過舉辦“看紅色影片、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走紅色道路、觀紅色遺址、做紅色調研”等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弘揚紅色文化。
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辦學歷史已有四十余年,前身為原航天工業部1984 年批準組建的貴州航天職工大學和原國家勞動部1976 年批準組建的貴州航天高級技工學校,隸屬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十研究院。學院依托航天優勢資源,傳承航天優秀文化。“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鐫刻在每一位航天人心中,“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深入航天人的骨髓,這些都是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特有的、引以為豪的紅色基因,通過開展重溫航天精神主題活動、慶祝“中國航天日”主題團日活動、航天名人大講堂等特色活動,鑄造航天學子紅色之魂。
愛心是道德的體現,道德是愛心的基石。一個有道德的人心中一定充滿愛心,一個有愛心的人必定是有道德之人。道德是衡量人的心靈美的最好法寶,而愛心就為道德做好的鋪墊。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道德是愛心的傳承,人人講道德,社會秩序才會穩定,國家才會發展得更好。我們對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學校是進行系統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學校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育,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要發揚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把德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1]
高職院校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從北大的“愛心社”到各個高職院校的“青年志愿者協會”等,這些社會公益型社團的出現,如一股暖流將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的為他人服務的精神吹向社會。另外,高職院校生的個性和道德發展要與社會發展相一致,從現實中尋找個性發展的空間。在社會道德受到市場經濟沖擊、經濟大潮滌蕩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文明修身活動,無疑是社會的一場“及時雨”[2]。
通過志愿公益、無償獻血、慰問演出、愛心捐款、結對幫扶等活動在高職學生中開展“愛心”主題活動,為學生們傳播愛心尋找最佳途徑,培育學生們的良好道德品質,為培養新時代“四有新人”做出高職院校應有貢獻。
高職院校作為最后批次錄取院校,生源的高考分數很低或直接由中職推優。高職學生普遍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學習積極性不高,也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自卑、自暴自棄的心理被不愛學習、調皮搗蛋、與老師作對或者沉默倦怠等行為掩蓋。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提升高職學生自信心[3]。
研究表明,極端的高職學生并不是多數,但需要在高職階段接受良好的引導的學生卻非常多,高職院校需要針對學生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和引導。需要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信心狀況是怎樣的,準確把握高職學生心理特點,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實施提升自信心教育。當學生的父母親朋鄰里們發現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孩子從心理、精神面貌到綜合素質發生了較大的積極改變,他們的認可不僅會提升學生的自信,還會改變社會對高職的負面認識。如果滿足不了高職學生對高職生涯的期望,高職院校的生存都是問題,更何談發展[4]。
結合信心教育的重要性,在高職院校開展信心教育,可以從職業技能教育培訓、職業規劃設計指引、名人效應宣傳熏陶等方式入手,不僅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也注重思想精神的引領、基礎服務的提供、校園文化的營建,讓高職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對技能充滿渴望,對全面發展充滿希望。
有一種精神,注入了時代內涵,融入了廣大勞動者的血脈,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團結奮進的航向標。這種精神,是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迫切需要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需要鍛造一批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需要培育一群勤于創造、勇于奮斗、善于團結、敢于夢想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4]。
職業院校是孕育產業工人的搖籃,是培養和造就新時代工匠的主陣地。打造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只有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形成共識,才能樹匠心、育匠人。理解工匠精神、學習工匠精神、傳承工匠精神,不僅有益于職業院校學生個人進步、人生發展,也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聚智慧和力量[5]。
把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專業建設、資源開發、課堂教學、實習實訓和行為習慣等人才培養全過程,凝練專業精神,強化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在專業建設層面,開發“工匠精神”培育操作手冊,提煉“工匠精神”內涵要素,制定課程、師資、基地、環境等支持要素的標準要求,建立有效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以及立體化的考核體系,使專業課堂教學、實訓教學呈現標準、有序、高效、規范、節約的特點,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校園文化建設層面,大力營造校園匠心文化。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工匠精神養成的獨特作用,將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一是創建校園文化標志符號,以文化為載體傳遞工匠精神。二是建設與專業相結合的特色校內博物館,成為文化育人和專業教學新平臺。三是通過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建立大師工作室,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和業務主管走進課堂授課、參與課程開發、宣傳企業文化,將匠心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四是引入行業企業職業規范,營造具有專業特征的職業氛圍,培育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嚴謹創新的職業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
校園里的 “校園十佳歌手大賽”、“主持人”大賽、假面舞蹈大賽、“迎新杯”系列賽、草坪音樂節等等,帶給校園格外的青春氣息。此外,演講、朗誦、辯論、講故事都是學生非常喜愛的活動形式。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能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通過推出一定學時的藝術選修課,定期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能讓高雅藝術扎根校園,提高高職院校園文化品味。德智體美勞,一個不能少。唯擁有健碩的體格才能更好地工作學習,身體無疑是載知識之本,寓道德之舍。高職院校內體育場所的建設與完善,運動會和各項賽事的開展,學生自發的鍛煉,都是為了身心健康、增強體質、鍛煉意志、完善自我。通過諸種文體方面的活動,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體育素質將普遍得到提高[6]。
文體類的活動開展不但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增強了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信心,間接的增強了學生的溝通協調、組織動員能力,真正的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添彩,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添彩。
系部是落實學院教育教學及學生管理的重要組織,學生會等組織、社團是學院落實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落實以系部的“一系一品牌”建設為抓手,突出專業性特點,搭建學生思想成長、學術科研、創新創業、志愿公益、文體競技等平臺,打造系部品牌;指導好學生會等組織的“一會一特色”特色亮點活動的開展,豐富“五心”育人思想政治模式內涵建設;加強各類社團的“一社一精品”建設工作,利用好學生社團在德育教育中得天獨厚的優勢,把學生社團建設成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基地。在系部、學生會等組織、學生社團中全方位、多層次、全覆蓋的進行“五心”育人思想政治模式的探索實施。
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機補充、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推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互動互補、互相促進,服務學校立德樹人中心工作,為學生在校期間打造一份課業成績之外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形成每位同學在校期間的"足跡"記錄。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第二課堂成績單”工作在2018 級學生中探索實施,在2019級學生中全面實施,將包括學生在校期間參與思想成長、實踐實習、志愿服務、文體活動、創新創業、技能特長、工作履歷等七個方面的經歷和成果。第二課堂成績單已經成為學校人才培養評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參考依據。
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第二課堂成績單”占10 個學分,兌換為100 積分,七個方面都有每學年的最低分數要求和每學年總分要求。將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發展進行記錄、分析、評價,可以將“五心”育人思想政治模式所涉及到的內容全部包含其中,并進行有效記錄、對比分析、科學評價,是實施“五心”育人思想政治模式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手段。
以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進行研究,對“五心”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進行探索,根據社會發展需求、教育教學需求、人才培養需求,結合學院實際,以“紅心鑄魂、愛心立德、信心圓夢、匠心育人、藝心添彩”五位一體,進行總體布局;逐步構建以系部的“一系一品牌”,學生會等組織的 “一會一特色”,學生社團的“一社一精品”三類組織,進行分類體現;以“第二課堂成績單”為載體,進行具體實施,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三類組織、分類體現,一個載體、具體實施”的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五心”育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期待該模式立足現實,突出特色,著眼未來,長期規劃,逐步實施,為把學院建設成行業辦學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典范,成為在貴州省乃至西部地區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的特色高職院校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