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天津 300350)
從設計層面看,體驗式教學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要把握好教學目標、實現條件和教學評價三個環節,且缺一不可。
(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在體驗式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它是教學評價的尺度和標準。尤其在新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關于“是什么”的陳述性知識,學生通過網絡很容易獲得,而關于情感、態度、認知的“為什么”以及“怎么樣”的問題則需教師的耐心引導。思政課是知識性和德育性相融合的課程,所以,體驗式教學融入思政課的教學目標,不僅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積累,更要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社會現象或問題進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知、情、信、意、行”等方面得到洗禮,成長為一個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和諧發展的人。
(二)實現條件。體驗式教學融入思政課的實現條件有三: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教師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以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前提,精心設計各個實施步驟,主要扮演幫助者、合作者以及評價者的角色。學生則需要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自主學習者,值得指出的是,為使學生的體驗過程完整,學生的體驗參與應當向前延長至備課環節,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素材的機會,只有學生主動探尋思政理論知識蘊含的價值,這些知識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從教學環境來看,作為保障體驗式教學的重要方面,高職院校通過合理地制訂課程教學方案,整合校園資源為體驗式教學提供適合的教學場所、拓展基地,提前做好經費預算,多方位為體驗式思政教學提供財力和物力保障。
(三)教學評價。體驗式教學融入思政課的教學評價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單一的只重結果不注過程的現狀,評價重點應放在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理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評價者不應該僅局限于教師個人,要重視學生參與過程的評價,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的互評,建立包括教師、學生、學習小組、家長和社會人士在內的評價主體,由于學生是“最終受益者”,因而學生是諸多評價主體的核心,更要突出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同時,要構建立足于高職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評價機制。大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存在著年級的差異、思想和身心狀況的差異,因而要立足體驗式思政教學環境的差異來制定評價標準、確定評價內容,并隨著學生年級的變化而做出相應調整,絕不能采取“一刀切”的評價機制。
(一)情境體驗。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場景設置或場景帶入,使學生在體驗中更深刻的理解教學內容,促進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目標的實現。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可依托所在省市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課體驗式教學。以我院為例,我院坐落于天津,每年均組織一年級學生考察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8年組織學生赴國家博物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2019年組織學生赴北京展覽館參觀“偉大歷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等,用豐富的圖片、視頻、文物和歷史遺跡等做教材,讓學生身處其中,加深對黨史國情的了解,理解我國社會形態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紅色文化之旅活動也能激發學生的反思與自省,認識到自己身上擔負的歷史使命,激發學生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努力學習的熱情。
(二)換位體驗。使學生通過對人物或崗位的換位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內驅,生成對人物或崗位的深層次理解。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程中職業道德部分,思政課教師可以和專業課教師、輔導員一同帶領學生走進企業一線,領悟崗位規范,換位體驗企業一線員工的工作要求和職業道德規范。在換位體驗中,學生接觸到自己將來所從事的崗位,領悟該崗位所需要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道德規范。例如,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通過走訪酒店,在與各酒店工作人員接觸后,感受到了不同的服務態度,認識到熱情服務、尊重顧客、言行得體、口齒流利的重要性。
(三)情景模擬。可以通過對熱點事件或事物發生與發展的環境、過程進行模擬再現,讓學生在所設情景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理解教學內容,達到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的目的。例如《思修》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與婚姻觀部分,可以模仿《非誠勿擾》、《新相親大會》等電視節目,師生互動配合,促進學生對愛情和家庭的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在模擬體驗中幫助學生明確到底什么是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例如《思修》法律部分,利用我校的模擬法庭實訓室,教師通過選取典型案例,通過組織編排,讓學生進入不同角色,遵守不同的角色規范,促進學生對法律權威和法律程序的感知和理解。
(四)戶外拓展訓練。體驗式思政教學以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旨,除了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放在首位外,還要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團結協作等能力,讓他們在體驗中提高身體和心理素質。因而可以打造“思政+體育”、“思政+心理”模式,以具體項目為依托,培育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上進的人生態度。
(五)社會實踐。列寧指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5]思政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講授,要走出去,在社會實踐中踐行所學理論,感知社會進步。如結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組織學生開展“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調查”、“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狀況調查”、“農民文化建設調查”、“農村大學生畢業后返鄉意愿調查”等系列農村主題的調研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活動能力、溝通能力,又引發學生對當前農村問題的思考。又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毛概》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理論,我校思政課教師組織學生前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參觀自貿區公安分局、自貿區出入境辦證大廳,詳細了解關于“一口受理”改革具體情況,政務中心的高效便捷、服務至上的理念,使師生切實體驗到黨和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實施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行政精簡化改革的決心和力度,通過自貿區開展的政府行政體制改革、行政職能轉變和創新行政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舉措,深化學生們對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理解和把握。
(六)時事述評。針對高職學生大多不太關注時事新聞的特點,可在每節思政課開始的時候要求3—5名同學進行時事述評,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前途命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七)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各類活動。思政課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所見所聞通過演、講、寫等多種形式積極表達出來,不斷增強學習效果和教育實效。在“演”這一方面,組織學生情景劇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進行是非曲直的判斷,起到教育的作用。在“講”這一方面,一方面可以“大學生講思政課”為載體,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武裝學生頭腦,另一方面可以開展“紅色家書誦讀”,使學生們在感悟革命先輩堅定理想信念的同時,為其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氛圍條件。在“寫”這一方面,則可以圍繞“改革開放40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開展繪畫、書法、影評等活動,通過多種形式來描述建國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八)實習互動。思政課要想使學生達到知行合一,還需要思政課教師在授課任務結束后,持續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生活狀況,才能使思政課體驗式教學形成閉環。例如在《思修》課上雖然學生學習到了各種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內容,具備了一定法律常識,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被用人單位或無良中介欺騙、延長實習期、拖欠工資、人身權益損壞等法律問題時仍不知所措。為此,思政課教師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背景對學生遇到的各類糾紛提供免費義務法律咨詢,通過這樣的互動方式學生可以將在《思修》課堂上涉及到的民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知識運用于實踐,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