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璐
(內蒙古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火不思1,蒙古族彈撥樂器。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和甘肅省北部等地。清代后期火不思漸失傳,一九五六年后,重新發現了古代火不思樂器,后經高·青格勒圖等人二十多年的努力,研發出了現代火不思,歷經過五次改革后,火不思得到不斷完善,使得這一古老樂器獲得新生。目前,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博物館中,依然保存有梅蘭芳和陳硯秋大師所捐獻的原型火不思。
傳統的火不思形制似飯勺。其共箱體上蒙有蟒皮,四根弦,琴頭布有四個琴軫。音箱的邊緣部分常繪有蒙族人民喜愛的裝飾物。面板中下部為音孔。琴頸有24個~26個音品,按十二平均律依次排列。成品火不思,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種形制,四條琴弦都按五度關系定弦。
火不思可坐奏可立奏,右手執撥子或拇指、食指戴假指甲彈奏。其指法技術有彈、挑、雙彈、雙挑、拂、掃、分掃、滾、敲、打、連掃等。由于火不思發音清晰、明亮,音響圓潤、淳厚,音色柔和、優美,富有遼闊草原情調??捎糜趶棾?、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鑲黃旗火不思代表性獨奏樂曲有《阿斯爾》、《森吉德瑪》、《小黃馬》等。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在黃旗當地,僅存一家火不思純手工制作作坊。制作商以紅木和杉木為制作材料,雇傭其徒弟為助手,進行火不思加工、制作。所制成的成品火不思價格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元之間,主要以當地出售為主。據作坊老板照日布介紹,他沒有經過任何做琴的學習培訓,完全是臨摹一把由呼和浩特樂器廠所帶來的火不思成品琴進行研究和加工的。值得興奮的是,照日布所制成的火不思僅在外觀處的圖案上有所變化,其他均未做改動,這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其音質、音域的“原生性”。
筆者認為,鑲黃旗僅僅是以“火不思傳承基地”而得以聞名,但就制作情況和研究方面而言還存在很大缺口。
鑲黃旗火不思制造商照日布的手工作坊以及制成品火不思
南丁,是鑲黃旗學生,是現鑲黃旗年齡最小的火不思傳承人。因南丁火不思演奏出色,多次受到內蒙古電視臺的節目邀請,其父親,也是南丁火不思啟蒙教師——烏恩其老師,親自為南丁創作了多首適合她演奏風格的樂曲,使得這對“父、子音樂人”受到黃旗關注,尤其是南丁本人,不僅出版了自己的火不思音響光盤,還受到了已故著名藝術家高.青格勒先生的親自指點和高度評價。
近些年來,鑲黃旗注重發展民族文化事業,并注重文化事業傳承的年輕化。為此,在當地民族小學率先開設了火不思試驗教學課,由當地較有名望的火不思演奏者親自教學。此做法不但很好的傳承了火不思藝術,而且更是把當地火不思文化繼續發揚光大,使得鑲黃旗成為當之無愧的“火不思傳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