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興國縣方太中心小學,江西 興國 342428)
王松舟老師說:“語文教學就是言語教學,言語教學是關于語言運用的教學,促進個體言語發展個性諺語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目的。”這就是告訴我們,語文課程的教學最重要的是語言文字的語用。但是現在的低段課堂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點弊端:(1)大部分老師唱獨角戲,學生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2)沒有把讀落實,層層滲透,學生沒有美的體驗,缺少情感體驗,對語文失去學習興趣。(3)忽視活的語文能力的訓練。那如何把語用落到實處,就成了每位語文教師的“心頭大石”。本文就部編新教材二年級閱讀課堂教學中關于如何落實語用的一點思考。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是以“內容理解”和“情感體驗”為中心建構了語言運用的核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緊緊找準“內容理解”和“情感體驗”中的語用。現在對二年級上冊部編教材進行分析。
語用和文本內容理解是相輔相成的,相互推動的。教師關注并深化學生對語言的表達特點以及語言對思想內容的表現力的認識,引導他們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
八個單元24 篇課文中有18 篇是故事類的課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怎么做?主人公是怎么樣的人?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等等問題都是圍繞內容的理解。圍繞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找到語用的點。比如第三單元的《一封信畫》,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邊讀邊畫的方法,梳理第二封信的內容,培養學生抓主關鍵詞句的能力。《霧在哪里》抓課文中的關聯詞:無論??都、連同等詞語說說霧還把什么東西藏起來了。
每篇課文的思路都要梳理。只有在正確梳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才能運用語言。
教材的編排都是通過廣大學者、教授深思熟慮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語用的結晶,凝聚著作者和編者的思想,體現一定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它不僅貫穿著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傾向,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語用經驗也高度優化于其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接著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和語用經驗,借助文本,穿越空間和時間去觸摸作者和編者的內心,要在情感體驗中落實語用。
每個學生的情感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間情感的碰撞點,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究中,習得語言,培養語感。
朗讀不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是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內心情感的過程。如何在朗讀時候,承載語用,讓學生的語言飛得更高呢?
讀中自有“言”如玉
1.對比讀
(1)刪減對比讀,體會語言的精妙
二年級部編教材中課后有好幾處與原文刪減對比讀,感受語言的妙處。
新教材有這樣明確的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就應該落實這樣的運用點。不僅僅是在教材要求的課文中,其他課文中也應該找到相應的語用點。
比如《霧在哪里》教學片斷
師:孩子們,霧可真調皮啊。它把房屋、街道、樹木、橋梁,行人、小黑貓,霧把一切都藏了起來,什么都看不見。(PPT 出示句子對比句和原句。原句:房屋、街道、樹木、橋梁,甚至行人和小黑貓,霧把一切都藏了起來,什么都看不見。)
你們跟課文原文比一比,讀一讀有什么發現?
生:少了甚至
師:那少了有沒有區別?生:有
師:什么區別?你們看看房屋、街道、橋梁、樹木和行人、小黑貓比一比?
生:房屋、街道、橋梁、樹木都比行人、小黑貓大。行人和小黑貓很小。
刪減對比讀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
對于低段來說,更能豐富學生的語感,體會語言的精妙,積累大量的詞匯,是提升語用很好的措施。教師應該善于運用這樣的手段,久而久之,學生能自己語用這樣的方法,習得語言,語用語言。在無形當中語言的發展走得更加長遠。
(2)人物情感體驗對比讀
部編教材更加注重情感上的朗讀。二年級語文上冊部編教材的多篇課文后面,課后要求都有一點:分角色朗讀課文。
比如《小蝌蚪找媽媽》片段
師:看著小蝌蚪這樣想找到自己的媽媽。于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我們就是這群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
生:(讀蝌蚪的話)
師:(出示--鯉魚)老師現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
生:我!我!(搶著答)
師:不急,一個一個來!
教師開火車一小組來分角色朗讀句子。
師:現在我們交換一下,你們念鯉魚媽媽,我念小蝌蚪。
在對比讀中,學生從語速、語氣、停頓中明顯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同時,不需要教師過多的語言,學生把角色的情感體驗了然于心了。對比讀可以師生對比讀,可以生生對比讀。
2.承接讀
二年級部編教材中很多課文要求分角色朗讀。這時,我們根據提示詞承接讀句子。
比如《坐井觀天》教學片斷
師:孩子們,我們再來學習下青蛙和小鳥的第二次對話。青蛙說的時候應該是怎么樣的神情?
(課件出示句子。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的很那!”)
生:不相信
師:老師讀前面的旁邊,你就是青蛙,說出小青蛙的話。青蛙不相信地說……
生: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師:還可能什么神情?生:嘲笑
師:青蛙嘲笑地說……
生: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學生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提示語,老師不斷的更換提示語學生接讀。最后教師可以隨機說出小鳥和青蛙的提示語,學生隨機接讀。僅僅抓住提示語,就能更加有效地指導朗讀。在不斷地渲染中,學生有了豐富的情感體驗,也理解詞語的意思。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于魚。這樣的朗讀,學生有了目的,有了感受,有了自己的想法,學生積累了詞語理解詞語,自然而然會語用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