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新經典誦讀傳播載體升級為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同時對原作品的再度創作也讓誦讀從內容、形式上更加鮮活,更具精品化。此外,新經典誦讀的內容除了傳統紅色經典篇目,也力求基于真實歷史基礎上重要人物和故事進行原創性表達,這不僅能豐富經典誦讀的內容,也更能貼近人們的精神生活,創造出真正貼合人民需求、表達人民心聲的經典誦讀。
誦讀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具有非常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價值。一方面由于中央電視臺的《朗讀者》《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節目的播出,使得誦讀成為當下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另一方面,通過誦讀形式將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對革命事跡的記憶、對革命事業的熱忱進行藝術加工,要比冷冰冰的傳統傳播方式,更具備感性、深刻、有藝術性的創造性和表現力。
當前需要聯系時代特點以及人們的需求變化,依托VLOG、音頻、短視頻等新興載體,依托龐大受眾數量的新媒體平臺,不僅有利于深入萃取紅色文化的基因密碼,而且有利于紅色文化在現代性境遇下的傳承與創新。
傳統的傳播渠道如特定時間組織的典禮活動多停留在形式上,難以對參與者產生深入傳播甚至產生共鳴和認同感;市屬媒體做的一些紀錄片和專題報道,傳播范圍有限受眾太少;中央或省級媒體在特定節點或者特定主題的報道中,則比較零碎難以形成系統。
挖掘資源自身及衍生內容提高紅色文化的內核質量,其前提就是要精準搜集,尋找最經典、最具代表性、最有價值的核心內容。例如楊匏安手跡《寄小梅》于2019 年晉升為國家二級文物,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楊匏安烈士存世的唯一詩稿手跡,詩句中發出了“歸意能無動?公忠不可忘”的感人吶喊,在“漏刃投荒”,流亡異國的時候,身受錯誤處分的楊匏安,仍然念念于"公忠不可忘",充分表現了他對黨對人民、對祖國的無限忠誠。
創作核心是符合誦讀規律及特點即將文字作品進行再加工從而變成適合誦讀的文稿。朗誦藝術建立在文學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富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它訴諸聽覺,變靜止為動態,從音聲化的角度給文學作品增添了活力。朗誦藝術從文學作品審美意蘊的內化到聲音表象的外化喚起了視聽美感。將紅色經典作品分為小說故事類和詩歌散文類。前者在創作過程中需要設計加入人物對話、人物語言、設計故事矛盾、增強環境與人物心理描寫等,從而增加受眾的共情感、畫面感更好的感受作品;后者散文與詩歌則需要通過設計韻律、節奏;對整個篇幅進行分段分節處理、部分內容進行反復詠嘆式的處理等,使得作品具備朗朗上口、韻律感、感染力、表現性等特性。有聲語言的節奏美感和語調美感造就了朗誦藝術的韻律美特質,從而生發出可視、可聽、可感、可知 的聲音形象,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富有神韻的美感境界。
紅色經典誦讀作品以舞臺的形式演出,舞臺的屬性具有不可復制性、臨場感、現場感。因此在作品二度創作的過程中可考慮與現場的互動、與氣氛的渲染。例如現場的燈光、舞美對其表達的內容都有烘托氣氛的作用,紅色閃爍的燈光可表現出戰爭是的緊張氣氛;煙霧機和冷光光束可打造戰爭后的尸橫遍野的荒涼。而視頻作品則是更多通過鏡頭、剪輯、配樂、配音等等元素構成。不同的表現形式都可以考慮加以舞蹈、音樂、聲樂等不同的藝術形式,音效、服化道、多機位拍攝等等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配以精美的畫面、生動的聲音,從而形成一個個鮮活的成熟的節目。不論是在典禮、舞臺,還是在大小屏幕端,都可以展現、演繹、播放,具備符合當下新媒體特征的高傳播價值。
新媒體平臺充分利用了網絡的快速便捷等特點并結合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將文字、配音、音效、畫面等內容相互融合。符合紅色經典誦讀的新媒體平臺包括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線上電臺、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已經微博、微信等官方宣傳平臺等。
線上電臺可將文字作品通過在創作,將原本的紅色經典文字作品加以人聲誦讀、音樂、音效等元素,使得作品更加多元、完整。以由山西省文物局與太原廣播電視報社策劃出品的文博系列微劇《紅色守望》為例,以太行山革命歷史題材為內容,主要由“烽火太行”“挺起太行”“唱響太行”“傳記太行”四個部分,以革命文物遺址、遺跡為切入,結合專家訪談、傳奇故事、戰地民歌等紅色內容相結合,融講述、演藝、體驗、教育于一體,用聲音再現八路軍將士與太行人民共赴國難、抗擊日寇的感人史實。
經典誦讀的模式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在文化傳播多元的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工作者不應該只在老套模式下做簡單的發聲器,更應適應當下,發揮經典誦讀的獨特作用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賦能,從而為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穩固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地位以及復興偉大中國夢提供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