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自2007 年5 月15 日,團中央在北京啟動了“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旨在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等方式,不斷提高青年群體的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1]。高校作為青年主陣地,均陸續啟動“青馬工程”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為了讓更多的青年學生能參與其中,保持“青馬工程”的活力,越來越多的高校的二級學院紛紛開展“青馬工程”。
“青馬工程”是高校引領大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抓手[2]。著眼于為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系統、深入地對學員進行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切實提高學員的政治素養,為學生骨干“充電”,豐富其知識結構。二級學院開展“青馬工程”增加了培養受眾,通過更多參與培訓的學員來帶動身邊的同學,全面提高了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使其能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高校二級學院展開“青馬工程”培訓班,改善了校級層面開展過于重視培養“精英”,學生干部受眾較少的環境。以南京市某高校衛生經濟管理學院為例,“青馬工程”人員選拔包含入黨積極分子、院系學生會、院團委、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協會衛管分會、大學生先鋒社、自強社主要負責人、各團支部、班級干部等,“青馬工程”培訓班每學年針對大一、大二年級開展一次,每次覆蓋學員120 人左右,基本保證了對學院新老學生骨干的培養,并且在保持“青馬工程”青春活力的同時,通過評選院系優秀學員的方式向校級“青馬工程”輸送優秀骨干,搭建了較為完善的人員培養梯隊。
自2007 年“青馬工程”具體實施以來,各高校已經開展多年,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課程體系,以南京市某高校衛生經濟管理學院第十三期“青馬工程”培訓班為例,是以思想理論教育為主、實踐活動為輔的課程設置,在120 名學員中收集到關于第十三期“青馬工程”培訓班的建議共45 條,其中反映課程內容相對固定,模式單一,希望豐富課程內容,安排好課程時間的有27 條,占比60%;反饋缺乏學生和授課老師的雙向互動,學員參與度不高共8 條,占比18%;目前 “青馬工程”的授課老師都是本學院輔導員,雖然輔導員授課可以給很多同學提供幫助,但大部分輔導員非專業的思政老師,對培養學員的政治素養方面有所欠缺;課程安排中的實踐活動與理論教育內容脫節,沒有聯系理論展開實踐,導致實踐沒有真正意義上起到指導作用。
以南京市某高校衛生經濟管理學院為例,對“青馬工程”的宣傳往往是在“青馬工程”培訓班即將開展時,通過學院團支書例會通知各團支部書記,再由團支部書記傳達給團支部各個同學,鼓勵同學們積極報名參加。這樣的宣傳力度不足,并且宣傳方式局限,很多學生對“青馬工程”培訓班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用處都是一知半解。宣傳力度不足會導致降低同學們參與培訓班的積極性,參與培訓的學員的態度消極,無法充分發揮“青馬工程”培訓班學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間接導致高校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無法覆蓋廣大青年學生,因此需要確保一定的宣傳力度。
“青馬工程”擔負著各高校長期且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責任,各高校根據前后開展“青馬工程”培訓班的經驗,優化完善課程內容,但相對忽視考核的重要性。以南京市某高校衛生經濟管理學院為例,考核方式是根據每次課前的簽到情況、學員上課表現情況以及結業后學習總結撰寫情況來判斷是否為“優秀學員”。據統計,在考核過程中會出現學員幫忙代簽、工作人員上課情況統計模糊等情況,學員手冊上總結的撰寫也難以考查參與學員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這樣不規范的考核方式難以引起學員們的重視,也會間接導致部分學員上課不認真,態度消極等情況,影響“青馬工程”培訓班的教學質量。因此,一套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對檢驗參與學員是否能夠成功結業,是否具備一個成熟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理論基礎尤為重要。
2019年9月共青團中央印發《共青團推優入黨工作實施辦法(試行)》通知,其中第二章推薦對象和推薦條件第十一條明確表示,需要加大對“青馬工程”學員的培養力度,積極推薦優秀“青馬工程”學員作為黨的發展對象。學院團委工作是在黨委的指導下完成的,為了更好地落實“青馬工程”的培養理念,培養學員的“青年馬克思主義”思想,學院黨委應加大對“青馬工程”的重視程度,并提供相應支持,如安排部分授課老師從團或黨的角度授課,增強學員們的政治理論知識,使學員具備一個較為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基礎。
以南京市某高校衛生經濟管理學院為例,在第十三期“青馬工程”培訓班結業后,從參與學員提供的建議來看,很多學員反饋課程時間反復變動、理論課程過多,實踐相對較少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對“青馬工程”培訓班不斷優化,提升“青馬工程”培養效果。
首先,加強組織者與授課老師的溝通。由于“青馬工程”培訓班的授課時間不能與學員的“第一課堂”時間沖突,也需要和授課老師商量協調,這就需要組織者充分了解學員的空余時間,并基于此與授課老師提前協商好授課時間,爭取做到老師與學員的時間均不沖突,也不會造成課程時間變動頻繁的現象。
其次,多樣化課程設置。由原來固定單一的課程設置,逐步豐富課程,可以將課程分為四個部分:思想政治類、實踐鍛煉類、技能培訓類、工作能力提升類等,并適當提高實踐鍛煉類的課程占比,開展社會調研、志愿、交流、競賽等活動,并提升實踐與理論的聯系,強化學員通過理論學習中掌握的知識,提升學員的學習效率,增加學員參與的積極性。
疫情期間,傳統的線下教育形式被打破,線上課堂逐漸顯示出其作用,跟隨線上課程的熱點,可以將“青馬工程”培訓班的一些課程轉到線上,確保“青馬工程”的所有學員甚至學院乃至學校的同學均可學習相關課程,增加課程覆蓋面。
針對目前很多同學對“青馬工程”僅僅了解學院每年有該項活,但對舉辦該培訓班的理念一知半解的情況,以及目前“青馬工程”的宣傳力度不足,應該適當豐富宣傳形式,除了利用多年舉辦“青馬工程”活動的影響力以及每次活動開始前的宣傳工作外,還可以在培訓班進行期間以及結束之后進行長期穩定的宣傳工作。如:開班期間,選取幾項有代表性的活動采訪參與學員,發表自己參與活動的心得體會,最后選取較好的心得體會和活動照片在學院以及學校新媒體平臺進行推送,并讓參與學員轉發相關推送,增加“青馬工程”的輻射面;在學院新媒體平臺開設“青馬工程”專欄,每期培訓班結業后均會涌現出一些“優秀學員”,可以邀請部分“優秀學員”線上分享自己的心得或收獲,讓更多的同學了解“青馬工程”培訓班;平時在此專欄上向大家普及“青馬工程”相關知識,也可以利用“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或重大會議開展,在此專欄上向同學普及團內重要知識或對同學們進行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等,繼續在課后發揮“青馬工程”對團員的思想教育作用。
培訓考核是檢驗培訓效果的重要方法,需要形成一個出勤考核、課后考核和結業考核相結合的系統化考核方式。
首先,強化對學員的出勤考核管理。可以改變以前每來一個學員自己在簽到表上簽到的方式,這樣容易出現學員忘記簽到、找人代簽、影響上課等問題出現。可以變為利用線上掃描問卷二維碼的形式進行簽到,由后臺工作人員進行統計,做到公平公正、有秩序、負責任的出勤考核模式。
其次,增加對學員的課后考核。每次授課結束后,要求學員提交一份“微心得”,以次檢驗學員上課情況,并可以與宣傳結合,選出優秀心得進行推送。
最后,優化結業考核。目前的結業考核是撰寫一篇學習心得,無法真正的檢驗學員在培訓期間的學習情況。可以將結業考核與平時的出勤考核和課后考核結合起來,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小組所有成員的出勤率和課后“微心得”的優秀率以及結業心得的合格率進行加權排名,排名最高的三個小組可增加組內“優秀學員”名額一名,排名最低的三個小組根據組內成員的排名情況判定不合格學員繼續參加下一期“青馬工程”。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和嚴格的考核機制可以使學員更加認真地對待培訓課程,提高“青馬工程”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