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遼寧 沈陽 110168)
當前,世界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遼寧肩負著建設“一帶五基地”和實施“五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歷史使命,到了必須依靠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緊要關頭。遼寧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遼寧產研院”)成立于這一關鍵的歷史節點,肩負遼寧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任,承擔東北全面振興應有的作用。遼寧產研院的組建充分借鑒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的經驗,將深化遼寧產業結構調整、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作為主攻方向,深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打造共性技術研發與科技成果轉化的高端組織載體,推動遼寧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共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成果應用示范,集聚政、產、學、研、金、介等創新要素,打造“研發、孵化、融資、服務”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
近幾年,遼寧在創新發展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是沈陽、大連兩市發展較為迅速,但一些關鍵指標盡管與自身相比各方面都有所進步,但增長速度明顯不足,占全國比例逐年降低,遼寧區域綜合創新水平在全國排名逐年下降。在科技活動方面,反映全社會創新投入的R&D 經費投入、反映研發人員活動投入的R&D 人員全時當量、反映科研產出質量和應用水平的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指標都呈現出數值增長與占比下降的現象,2018 年R&D 經費投入為近年最高達460.1 億元,但僅占全國的2.33%。在產業創新發展方面,反映了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企業對GDP 的貢獻的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自2016 年連續三年上漲,但尚未達到2006 年同期水平,反映地區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比重指標在全國已下滑到第20 位。在創新活躍度方面,2018 年遼寧技術市場成交額474.49億元,全國排名第11位,為北京的十分之一,江蘇的二分之一。此外,技術交易活躍度和成交額都有所下降,2018 年遼寧技術合同交易額在全國排名位次下降,且技術合同輸出成交額高于技術合同吸納成交額201.3億元,遼寧省由技術凈吸納省轉為技術凈輸出省。
科技創新是促進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經濟與產業發展是科技發展的物質基礎,近幾年遼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很難形成科技和經濟互為促進的良性循環,對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的競爭力明顯不足。一方面,遼寧科技投入不足,盡管遼寧R&D 經費投入和投入強度自2015 年以來連續增加,但在全國排名下降明顯,2019 年遼寧省本級科技專項經費5 億元,與先進省份相差甚遠,低于四川省24 億元、陜西省9 億元,甚至低于貴州省8 億元。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下,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向優勢地區集中的趨勢愈發明顯,近年科技成果和人才外流嚴重,經濟發達省份新型研發機構、地方政府、高新園區與我省高校院所、人才團隊的合作新聞屢見不鮮。特別是科技人才流失出現了團隊化、多向化、年輕化的現象,遼寧重點學科的團隊成建制被外省挖走,與“孔雀東南飛”相比河北、寧夏、山西等省份也加入挖人大軍,此外,部分省份的一些組織機構與遼寧高校院所合作開展研究生培養,加大年輕人才的招攬和吸引。此外,遼寧應對增長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的經濟新常態“船大難掉頭”,與南方省份輕裝上陣相比差距日益加大,且歷史包袱沉重,單靠遼寧自身的努力和有限的投入已經很難改變現狀。
遼寧是科教資源豐富的大省,近年以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中科院系統研究所等為代表的“國家隊”科研力量、以國家材料科學研究中心為代表的國家級高端平臺都取得了豐碩的創新成果,在相關領域內保持領先的地位。域內高校院所及大型企業在創新投入、創新產出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也存在著科研院所改制后,省屬科研院所數量下降嚴重,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和企業服務能力有所減弱的現象,但總體科研產出水平仍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但這些優勢科研力量的尚未完全轉化為支撐遼寧產業發展動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出現“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現象。2016 年,遼寧省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在全國的排名由2003 年的第9 位下降到第20 位;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僅為6.6%,而江蘇同期達19.61%。此外,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指標也顯示,遼寧科技活動產出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未能實現同步發展,2017 年,遼寧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全國排名第14 位,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指標全國排名第7位,這是近年來唯一保持靠前位置的指標,而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標排名已經下降到第20 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排名下降到第14 位。
科技成果從產出到產業化、市場化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存在風險高、投入大、周期長的特點,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資金、技術、人才等多項資源投入,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等各創新主體共同參與,在技術創新、研發、轉化、產業化全面部署發力,當前在科技成果轉化環節資源的不配套一定程度導致研發成果多數停留在了中試熟化階段,或者在中試階段就流失到省外進行熟化、轉化。一是缺少中試熟化公共平臺,中試熟化需要一定的科研人員、科研場地、儀器設備等基礎條件,一般企業不具備相關能力,高校院所平臺開放程度不足,專業提供產業共性技術服務的機構數量較少。二是缺少資金投入,遼寧省內種子投資和天使投資等機構業務不夠活躍,科技金融發展程度不高,無法滿足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三是科技服務產業發展不充分。科技市場等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還有待建設完善,缺少為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活動提供服務的有效平臺,專業技術經紀人(經理人)隊伍沒有形成規模,缺少為科研人員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專業人才隊伍。四是政策配套不足。近年來遼寧圍繞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總結出一批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但也存在缺乏配套落實細則,部門間打架,政策無法執行、難以執行的問題,在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加強經濟與科技協同、優化創新生態等方面也仍需進一步深化。
科學合理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緊密融合,保證科技發展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技術支撐的關鍵,目前遼寧技術創新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一是市場導向不足。還沒有形成市場導向的科研人員選題機制,以職稱評聘為目標開展科研活動產生的科技成果多數不成熟,脫離市場需求,成果本身具有先天不足,無法進行產業化,轉化落地難。二是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2018 年,企業R&D 經費支出占遼寧省總支出的比重為70.1%,與2012 年的76.1%相比不升反降,甚至低于2003 年的71.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廣東90%以上的占比更是相差甚遠;2018 年,企業R&D 人員占遼寧省比重更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2.3 個百分點。三是產學研融合不深入。市場導向的產學研深度合作、上下游企業間的產業協同和技術攻關不足,企業和高校院所間對接平臺和渠道仍然較少,產學研合作水平低,大多數產學研合作通過技術轉讓、技術委托開發開展。
遼寧有一批發展迅速的科技型企業積極參與創新發展,但遠未形成萬馬奔騰、百花齊放的創新局面,自2003 年開始,遼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一方面,企業創新意愿不足,與南方省份企業老板到科研院所上門找項目相比,遼寧大多數企業還存在意識不到位不想創新,對創新了解不夠,怕擔風險不敢創新,認為能力有限不愿創新的問題,“小富即安”的思想普遍存在,國有企業,由于管理限制多、決策周期長,管理者遇到項目怕失敗、怕投入,也不愿承擔創新風險,開展科技創新,2018 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為1.16%,在全國僅排第12 位,稍高于全國1.02%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大多集中在高校、院所,企業在研發人員、研發設備、研發水平上都相對較差,科研管理水平不高,不知如何開展創新,也沒有能力開展創新。2018 年,遼寧規上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在全國排名僅14 位,專利申請量僅占全國的1.3%。此外,遼寧國有企業較多,由于管理限制多、決策周期長,管理者遇到項目怕失敗、怕投入,不愿承擔創新風險,開展科技創新。
近年來,遼寧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配置資金鏈、強化人才鏈,著力在補齊短板上狠下功夫、在突破瓶頸上精準發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經濟運行呈現筑底企穩、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發展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是遼寧產研院仍面臨著一些挑戰,主要表現在:
一是地級政府財力有限。從財政預算收入看,2016 年遼寧各地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沈陽(620.94 億元)、大連(611.90 億元)遠遠高于省內其他地區。從財政預算支出看,用于科技的支出,遼寧有9個地區尚未達到1億元(詳見表1)。遼寧平均地區生產總值過千億的市僅有大連(7363 億元)、沈陽(5870 億元)、營口(1270 億元)、錦州(1134 億元)、盤錦(1075 億元)。
二是集聚資源成本較高。遼寧省2018 年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825.5億元,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位2760.0 億元,R&D 經費投入460.1 億元,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8.6 件,創新創業環境和承接成果轉化的產業環境仍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集聚人才、成果和資本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三是企業創新活力不高。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應是技術需求的主體、是研發投入的主體、是成果應用的主體。截至2018 年底,遼寧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658 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R&D 活動的企業數為1829 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 經費投入322.5 億元。可以看出遼寧企業在技術需求、研發投入、成果承接方面的積極性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服務業發展不夠快,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
智慧圖書館仍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之下,為每一位讀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解決方案,讓每一位館員享受到智慧帶來的便捷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堅持鳳凰涅槃、騰籠換鳥,積極扶持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盡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為落實好總書記的要求,遼寧產研院將充分借鑒先進經驗,立足遼寧實際,明確主攻方向,創新體制機制,探索運營模式,聚集一流資源,打造創新生態。
把深化遼寧產業結構調整、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作為主攻方向。聚焦遼寧振興發展的科技需求,把研發作為產業、技術作為商品,面向全球集聚政、產、學、研、金、介等創新要素,打造共性技術研發與科技成果轉化的高端組織載體,推動我省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領域共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成果應用示范,為“一帶五基地”建設和“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提供支撐、保障和服務。
1.深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
堅定不移地在遼寧產研院深耕科技體制改革實驗田,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新路,為遼寧、東北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的科技體制改革模式。逐步形成“政府規劃、市場引導、事業外殼、企業管理、規則在前、先行先試”的組織運行體制。“政府規劃”即按照遼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方向、規劃和路線開展工作。強化省直事業單位的品牌優勢,承接使命、爭取政策、聯合各方,為遼寧產業發展服務。“市場引導”即遼寧產研院引進的技術、孵化的企業、培育的產業、投入的資金一定是以遼寧市場需求為引導,不花無用錢、不圖眼前利、不貪虛浮名。“事業外殼”即堅持公益屬性,不與高校爭學術之名,不與企業爭創新之利,不與部門爭行政之權,專心做好產業轉型的推動人、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間人。“企業管理”即要以企業化的運作方式合縱連橫、保證效率,形成自主創收與財政資金、企業資金、金融資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經費來源渠道。遼寧產研院每個人的收入、職稱、職位按照企業薪酬體系設計,與遼寧產研院建設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企業創新和產業轉型的市場收入績效緊密掛鉤。“規則在前”即遼寧產研院的發展與探索一定是以遼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規則為依據,不逾矩、不越界。“先行先試”即要打造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探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新路徑,在產研院結構、管理、運作等方面進行大膽突破。
同時,由于遼寧省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以下簡稱“遼寧創研中心”)與遼寧產研院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可以將二者既緊密結合、又適度分割,建立“U 型管”式的聯動機制。“U 型管”的左側是遼寧創研中心,要繼續鞏固原有職能,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為遼寧科技創新工作提供服務。要保持在全國行業、系統中的地位,積極爭取資源、服務發展;“U 型管”的底部鏈接處,要利用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查新、成果轉化綜合服務、科技檢驗檢測等職能,聯合政、產、學、研、金、介等各類優秀創新主體,支撐遼寧產研院建立從成果發現、技術評價、中試熟化、商業開發、投資導入到產業化落地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U 型管”右側是遼寧產研院,要培育一批懂科技、懂產業、懂政策的科技經理人,與科研團隊共同圍繞企業和產業技術需求,組建新型研發機構,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2.布局轉化一批重大技術
(1)重點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中試難的問題。建立成果轉化中試服務平臺。擬聯合省內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高水平研發機構,利用其科研基礎條件優勢,建立國內首個科技成果轉化中試服務平臺。建立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充分發揮遼寧高校、院所科教資源的優勢,結合遼寧產業打造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留住我省優秀科技成果在省內轉化。
(2)加快轉化一批我省研發機構優秀成果。積極推進與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等共建實體化、企業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孵化衍生科技企業。
(3)布局一批前沿重大技術。充分遵循科研規律,圍繞遼寧主導產業和未來產業需求,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組織實施產業前瞻性重大集成創新項目,形成先發優勢,切實的掌握一些占領國際國內前沿的重大關鍵技術,在一些關鍵領域實現由“跟跑”向“并行”甚至“領跑”的華麗轉身。
3.聚集全球一流的創新資源
通過遼寧產研院的平臺聚集全國乃至全球各類創新資源,在遼寧振興發展的事業中充分釋放創新活力。一是集聚國內外頂尖科研力量。圍繞“五大區域發展戰略”,聯合省內各市、各高新區共同組建一批專門從事技術熟化、技術轉移的專業研究所。通過一段時期努力,使每個所都能為當地孵化衍生出一批蓬勃發展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群。二是集聚優秀科研人才。在與機構合作的同時,結合遼寧需求,面向海內外網羅領軍科技人才和團隊擔任省產研院科研“項目經理”。并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聯合省內科技園區和行業龍頭企業,通過“項目經理”控股,產研院、園區和龍頭企業持股的方式,共建一批企業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既能培育孵化新興產業集群,又能實現多方利益共贏。三是集聚優勢創新平臺。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中試難的問題,將聯合省內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高水平研發機構,利用其科研基礎條件優勢,建立國內首個科技成果轉化中試服務平臺。四是聚集社會資本。與高水平投融資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省產研院天使投資基金,專注于投資專業研究所成果轉化中早期項目和培育孵化的幼苗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