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肥城市王瓜店街道農業技術推廣站,山東 肥城 271600)
小麥品種繁多,可以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種植,在種植過程中主要需要農民把握好品種選擇、播種方式、土壤翻耕、土壤施肥以及收獲時機,還需要切實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這樣才能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小麥在我國南北地區都有廣泛的種植,一般來說北方為一年一熟,南方可實現一年兩熟。首先需要在種植的過程中保證土壤肥沃、土層深厚、通透性良好,以此為根系發育提供良好環境;其次在小麥生長期間需要保證水分的良好補給,科學進行灌溉,采取有效的抗旱措施。此外,需要農民切實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對小麥不同生長階段加強監測與合理用藥,這是保證種植效益的關鍵。
在小麥的優質栽培技術利用中,品種的選擇是關鍵,優良的品種是保證小麥健康生長和栽培效率的根本,農民要根據自然條件以及土壤環境,選擇質量優良的種子,之后進行晾曬處理,去除病菌。在選種之后需要利用相關藥劑浸泡兩小時消毒,通過拌種為小麥種子的發芽和后期生長提供支持[1]。
在播種環節要求農民根據土壤實際情況采取相關的播種方法,要求把握好播種的時間,避免播種過早或過晚影響出苗。通常來說,室外溫度達到10℃即可滿足小麥的發芽需要,一般春小麥在每年3-4 月份播種,冬小麥播種時間集中在8-11 月,通過科學把握播種時間,有利于小麥種子分蘗。
在播種之前要求農民對土壤環境進行分析,避免由于養分不足影響小麥生長,關鍵的措施在于基肥以及適當的追肥。在基肥施加過程中,主要利用腐熟的糞肥或者復合肥,發現葉片發黃或者小麥長勢緩慢時適當追加氮肥,要求農民對于抽穗期的肥料追加高度重視。此外,進行土壤翻耕以及秸稈還田可以分別起到減少土壤中的蟲卵數量和保證土壤肥力的作用。
受到自然環境變化因素的影響,在小麥生長期間內可能會遇到旱澇災害,尤其是處于干旱期將對小麥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需要農民通過合理的灌溉措施保證小麥根系水分的補充,在人工灌溉的方法中主要采取噴灌或者開發畦的方法,在開花后以及收獲前7 天必須保證灌溉質量,同時在冬至前后進行灌溉,可以有效保證小麥安全過冬[2]。
在小麥的生長期間,雜草的生長會與小麥爭奪養分,為了避免影響小麥的長勢,要求農民采取有效措施除草,目前主要是采取人工除草以及藥劑除草的方法,比如在小麥種植前噴灑除草劑,或者在小麥生長期間適當噴灑,人工除草的方法盡管效率較低,但可以避免傷害植株。
該病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主要包括葉銹病、條銹病以及桿銹病,小麥銹病集中于返青后的2 月之內出現,一旦發現紅斑或者銹蝕的情況需要及時處理,否則會迅速蔓延。
根腐病主要是小麥生長期間出現根部腐爛的情況,發病后會影響小麥的長勢,導致顆粒不飽滿,狀態為出現大面積黑色病斑,對弱苗的影響十分明顯。
小麥蚜蟲是小麥種植過程中常見的蟲害,主要啃食小麥作物的葉子或麥粒,會造成作物中空倒伏的情況。
在農民種植小麥的過程中,通過農業管理手段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首先播種環節避免時間提前,否則會導致小麥銹病和紋枯病出現的幾率增加;其次夏季做好田間的除草工作,以此破壞害蟲的繁殖空間,減少白粉病和小麥銹病的出現。此外,在田間管理環節要避免大水漫灌的情況[3]。
在利用物理防治技術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蟲害的生長習性和活動規律利用害蟲具有趨黃性趨光性的特點,選擇使用光源捕殺或者懸掛砧板的方法,利用物理防治措施可以較快地消滅蟲害。此外,在土壤施肥之前做好土地平整工作和及時清除雜草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對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該防治措施具有無污染性的特點,主要是根據自然規律對害蟲捕殺,農民可以在小麥田地內釋放大量昆蟲天敵,其中包括花春象、赤眼蜂。此外,有相關研究發現在田間釋放大量益鳥也可以起到維持病蟲害天敵種群平衡的作用,該方法成本較低,也能避免生物鏈相互抵觸的問題。
當前的小麥種植過程中化學防治方法利用最為普遍,盡管見效較快,但是也會存在環境污染問題,所以在藥劑使用中要避免使用高殘留的藥物,以生態化學型藥劑為主,比如利用鋅硫磷乳油防治金針蟲,對于小麥銹病的防治來說,可以在抽穗期使用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對于小麥蚜蟲的防治來說,主要使用樂果乳油。
采取“一噴三防”的措施,可以對多種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一噴三防”這種防治方法就是對殺菌劑和殺蟲劑進行合理配置,然后采取噴霧的方式進行殺毒和滅菌,主要是在小麥抽穗期生長20-70%的階段噴藥,進而對小麥蜘蛛白粉病等病蟲害進行防治,在時間把握上,對于小麥吸漿蟲來說以抽穗期為主;對于小麥蚜蟲的防治來說,噴藥時間要稍晚一些,可以在高溫環境下采取一次噴藥的方法,通過該措施可以顯著增加小麥粒重。
綜上所述,在小麥種植期間為了保證種植效益,必須采取科學的種植與管理方法,要求農民對播種環節、施肥環節、灌溉環節加以重視。此外,需要切實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這樣才能實現增產增收,保證我國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