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蔚縣人民醫院,河北 蔚縣 075700)
麻醉醫師作為患者生命的守護者,如果能在技術過硬的基礎上,給予手術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對患者、醫生、醫患關系以及醫學的整體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將有助于更好地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有助于促進麻醉學向圍術期醫學的轉化.首先,對患者而言有助于撫平患者心理創傷,避免留下不愉快的回憶,尤其是嬰幼兒,不良記憶可能會對孩子造成終生影響。同時,患者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被精心的呵護,生命的價值被充分的重視,人格和尊嚴受到尊重,戰勝疾病的信心必然會增強,有助于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狀態參與手術,有利于臨床預后。有研究證實,術前的人文關懷式溝通能夠減輕肺癌患者誘導期在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對麻醉和手術產生的不良反應[7].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播放輕柔的甚至是根據患者喜好而選擇的背景音樂,可減輕患者在手術室陌生的環境的不安甚至恐懼.在患者清醒狀態下進行有創操作時,如果適當應用輔助藥物可減輕患者的焦慮及不適感,尤其對于兒童,使用藥物消除對惡性刺激的記憶更為重要.在復蘇過程中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可使患者腹脹發生率明顯降低,腹脹時間明顯縮短.其次,對麻醉醫生而言,有助于提高麻醉服務質量,提升患者對麻醉醫生的滿意度。
1.麻醉訪視時的人文關懷:
切實有效的術前訪視既要尊重患者,又要自信自己的專業技術,在評估了麻醉及手術安全性的同時,得到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具體建議如下: (1)增加親和力:儀表端正,舉止簡單大方,熱情地打招呼并自我介紹,表示對患者及家屬處境的同情和理解,贏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13].對于小兒麻醉,應學會像幼兒園老師一樣和患兒溝通。交流過程中,盡量少用醫學術語,更有愛心的醫生可入鄉隨俗,學說方言,方便溝通,增加親切感。(2)告知目的和意義: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詳細向患者和家屬介紹麻醉方法、麻醉意外及相關并發癥,告知麻醉前注意事項 (術前治療用藥,如降壓藥、降糖藥等是否停用等) .結合實際情況,客觀且專業地交代麻醉的風險,不夸張,也不隱瞞。
2.麻醉等待區的人文關懷:
對于在麻醉等待區內,過于緊張的術前患者,麻醉醫生一句輕輕安撫,對患者可能會有很大的安慰。具體建議如下: (1) 信息確認:對于成人需再次確認患者信息,通過良好溝通取得信任及配合,如對老人用“阿姨”、“老伯”等敬語。對于兒童,可通過在手術室外等候,由家長陪同,或者播放動畫片,給兒童提供自制玩具等減輕恐懼情緒。最好用親切的稱呼,對青少年用“妹妹”、“弟弟”,對小兒用“寶寶”等,以消除患者對醫師的恐懼感。在核對手術部位時,應盡量避免提及“癌”等字眼,可替換為:您今天身體哪個部位要做手術? (2) 語言安慰:面對躺在車上等接臺的患者,輕拍肩膀,微笑著說一聲:稍等,一會就該是你了。或者是送上一個枕頭。對于老人,盡量讓其躺得舒服些。可對等待的患者說:不用緊張,有任何不舒服就告訴我們。
患者的緊張焦慮可能會因進入手術室這陌生而神秘的環境而加劇。具體有如下建議: (1) 環境舒適:可以通過播放輕柔背景音樂,與患者聊一些輕松的話題分散其注意力。(2) 溫度適宜:入手術室后,需常規監測體溫,調節室內溫度令患者舒適,因溫度過高影響手術醫生工作,溫度過低影響患者術后蘇醒。有條件的醫院在手術室及PACU 可配備暖風機,將加熱至38℃~42℃的空氣吹入夾層,特別是嬰幼兒手術,需在患兒入室前即做好溫度準備工作。(3) 避免閑聊:醫護人員只做與患者有關的事情、只講與手術有關的話題。不要在患者面前談論與手術以及麻醉無關的閑事,以免留給患者不重視患者生命的感覺。(4) 注意稱呼:上級醫師稱呼下級醫生的時候,用“張醫生”、“李醫生”等詞語,不要用“同學”、“大學生”、“進修醫生”等,以提高患者對醫師的信任度。
麻醉醫師在緊抓麻醉理論及技術學習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給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勵,讓患者在寬心中走入手術室,在放心中熟睡,在舒心中蘇醒,并在蘇醒后即刻感受到溫馨的關懷.將人文關懷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麻醉工作中去,在精湛的麻醉專業技術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一個溫馨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