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國玲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第四中學,寧夏 中衛 755200)
由于應試教育傾向嚴重,教考分離積弊導致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追求高效快速方法。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將相關知識進行傳輸,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忽視了閱讀教學針對其所教文章需要有的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內容背景。教師更多地采取重點關注精彩片段,將文章肢解,呈現給學生的內容更多的是關于重點部位的,將文章內容嚼碎、咀嚼爛,直接“喂給”學生。這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接受,思維受到限制。在教學行為上表現為截取經典片段進行重點教學,但是學生對于起始閱讀充滿好奇,經歷了文章的高潮之后,很難再去靜下心來閱讀。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沒有成為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關鍵。閱讀教學并沒有真正做到建立起文本、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有機對話”。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處在強勢地位,擁有高度權威性與強勢話語權,教師的教學思維并沒有轉變到為學生創造一種開放、平等閱讀交流環境中,學生在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直處在一種壓抑狀態。受當前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影響,學生接收到非常多的信息,學生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在此情況下,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維品質的培養日益迫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于死記硬背的知識傳授占比,遠超過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的關注,因此急需關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客觀性的培養。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出發,創造合作互動型課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在盡可能貼近文本原意,作者想法的情況下,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肯定他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己所產生形成的一些觀點。教學過程采取情境創設法,以問題為核心,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問題探討。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能夠對文章擁有一種沉浸式閱讀體驗,從中解決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和困惑。抓住學生的興趣興奮點,從學生的好奇點入手,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閱讀教學的過程,主要依靠學生自己對于閱讀內容的感悟和領會,教師只是引導者,要避免對閱讀內容的過多講解,而是就學生認知能力所不能充分理解的內容運用自己豐富的閱讀量和人生經驗幫助學生對其進行深入理解,要注重突出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除了在課堂中,語文閱讀還需要課外閱讀的配合,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閱讀量的擴充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可以運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教的方法進行閱讀,同時還需要對課外閱讀的材料進行選擇,要讓學生尋找能夠有效促進自身成長的材料,依靠自身所掌握的時代信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進行閱讀,并對文章的主要思想進行理解。必要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選擇,補充相關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以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閱讀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主要思想在當下的運用展開探討,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要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跳出來,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科技的發展使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得以廣泛運用,在語文教學中也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例如,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尋找與讀本相關的時代紀錄片,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心理,也有利于學生主動了解時代信息。對于開放式結局的作品,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續寫作品,暢想故事的發展,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閱讀活動。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某個議題的引導下,選擇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就議題發表書面或口頭的報告來展示其對議題內容的理解,這一過程既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促進學生將在語文閱讀中獲取的能力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又可以促進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思維能力等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與發展。
語文教學雖然要以教材為主,但是教材中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局限于教材,就會使我們故步自封。適當擴充閱讀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提升的,需要日積月累,更需要豐富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有人說,學詩“功夫在詩外”,語文閱讀也是這個道理,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是對學生生活經驗的豐富,也應該是對其正確三觀的樹立。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充分利用教材上所列的閱讀內容,提高對學生閱讀方法和閱讀技能的教學,同時應該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擴展,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加大學生語文閱讀信息的輸入,實現閱讀量的擴大。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習的技巧、方法教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對于教材知識內容的掌握,也要注重學生對于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相關文體的學習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