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特殊教育學校,貴州 遵義 564600)
生活化數學課堂構建是指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講授的知識,并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一種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的一種課堂組織方式。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學的特點和數學教材,結合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將數學重點和難點聯系實際生活,以學生在生活領域的經驗為基礎,引入生活中的實例、生活中的事物到數學課堂的教學之中,切實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真實性與實踐性,讓他們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數學來源于社會生活,并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點,同時產生對數學的好奇,提高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有動力去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快速發展,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也成為國內許多教育工作開展的重點。然而在當前,特殊教育處在一個剛起步剛開始發展的階段,缺專家,缺專業引領和指點,缺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同時在特殊教育教學學校,一線許多生活數學教師還沒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大多仍停留在傳授數學知識的教學層面,關注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教學落實得不多;而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由于本身的缺陷原因,各方面都弱于普通學生,目前這種與普通學校無異的教學模式不但讓他們接受不了數學知識,更無法去理解,同時也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不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失去探究數學的興趣,甚至會讓他們更加自卑,止步不前。
作為特殊教育的數學教師,應該丟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據學生的智力、生理、心理等要素,主動去打開特殊教育學生的心扉,這樣不僅可以推動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數學知識,而且可以提高他們對世界和生活的認知能力,開導他們的思想,開闊他們的視野,進一步提高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逐步改善良好的師生關系。例如,在講授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時,為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舉例的時候應該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生活引出案例,教師在課上可以利用教室中的物品和米尺進行實際測量,使學生能夠參與到長度的量取和讀數過程中,與老師協作完成長度測量工作,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很好的掌握相關知識,又可以師生建立起一種和平共處的關系。
書本上的數學知識并不能讓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僅僅是書本上數學知識的講授,只會讓整堂課的內容顯得枯燥乏味,缺乏新意,課堂氣氛沉悶,根本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老師只有根據特殊教育學生發展的一般規律,關注學生的生活,結合他們的生活實踐,讓他們在自有的生活經驗中迅速獲得知識,發展智力。生活化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提出具有思想價值的問題,從而達到對學生的思維興趣的激發。比如:同樣是在學習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時,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長度采集任務,讓學生計算各自的家到到家的距離,引導學生用長度單位來表示,并在課堂上展示答案。當然,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從旁引導,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
單純使用一種教學方法,是無法保障教學效果的,學生無法完全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因此,教師應在實踐訓練過程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提高特殊教育中學生的認知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生活化教學形式,時刻謹記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是數學的教學理念。把培養特殊教育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作為當今素質教育所必須完成的任務,把生活化數學落實到素質教育之中。當然,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展開互動。例如,在學生學習對加減法的正確認識時,只通過簡單的課上講解可能并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和實際應用。老師可以采取數木棍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加減法在實際生活和交換中的含義,真正將數學融入生活。又如,教師在講授“比輕重”時,可以利用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堂設置:讓班內一個學生拎拎自己每天背的小書包,感受書包的重量;然后讓他放下書包,讓他感受一只氣球的重量,告訴他哪個輕哪個重,再次讓他感受兩者的重量,讓他說出哪個輕哪個重,若學生說錯,老師在一邊及時指導他,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還能夠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能力。類似的如講授“比高矮”時,也可以就地取材:讓班內高矮明顯的兩個學生背靠背站立在地面上,通過這樣的操作給其他學生直觀的形象,獲知高矮的知識。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與普通學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是不相同的,他們由于身體的缺陷,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始終比普通人慢一些。因此,教師要在生活化數學的課堂教學中不斷要求自己進行探索、反思、創新,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獲知數學知識,同時提高了他們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養他們的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全方面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更有機會往具有優秀數學能力的方向發展,更好地去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