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亞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大洋鄉(xiāng)中學,河北 保定 072350)
每一節(jié)歷史課都有一個知識體系,確定教學中心是收獲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學的原動力在于學,做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地方點撥學生,指引方向;在學生思維出現偏差的時候,糾正和指出錯誤的地方,帶領學生自主地從聯系和互動中去構建知識。
歷史課堂教學,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圖解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歷史教學中到底運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關鍵在于老師。老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知識累積程度,自己的學術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因素,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法組合,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在此介紹幾種重要的歷史教學教法。
此方法有利于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和內容,適于向學生傳授新知識,也適于復習鞏固舊知識。可分為敘述、描述和概述三種具體方法。
運用敘述時史實要確鑿。教師所述史實,應來自可靠的史料,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表象。敘述要具體生動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使學生如親臨其境,感受歷史真實場面。
描述法能增強教學的形象性,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自然的領悟有關的歷史結論。如講《戊戌變法》這節(jié)課時,著力描述譚嗣同拒絕出走、慷慨就義的壯烈情景,把譚嗣同這位維新志士的光輝形象深深銘刻在學生心中,使學生受到強烈感染,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對于教材中較為次要、但又必須講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歷史的全貌和線索。
講解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法令條約和科技文化等內容。講解的具體方法主要有釋義說明、舉例論證、分析綜合、比較、對比。
討論中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等等。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最后通過具體史實向學生闡明正確觀點。
課前準備——教師備課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如何把課堂教學任務通過輕松、愉快、和諧的授課方式交給同學們,這是老師所追求的,也是培養(yǎng)學生對這門課興趣的基礎。
前導——包括上課前檢查學生出勤狀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導入新課。
傳授新知識——這是課堂的中心內容和核心環(huán)節(jié)。
總結教學內容和鞏固歷史知識。對提高歷史課題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是一節(jié)課里畫龍點睛之處。
布置課后作業(yè)——復習已學過的歷史知識,記憶應知應會內容;運用已學過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教學生們學會運用已學知識點分析歷史事件。
教學技巧的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參觀教學。結合本地區(qū)有利條件,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
演講活動。結合所學知識舉辦演講活動,開展“人人學歷史,講歷史”的演講活動。
知識競賽。例如可以舉辦歷史科學改正錯別字比賽;鴉片戰(zhàn)爭時期歷史知識競賽;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知識競賽;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知識競賽……
課外寫作。指導學生做課外閱讀札記、知識卡片,撰寫歷史小論文,開展歷史小論文征文比賽。
辦歷史手抄報。各班建立歷史手抄報興趣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可以進行評比,各班同學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在教學中,講述式、談話式、啟發(fā)式、提問式等各種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也能主動自主的發(fā)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穎的教學方式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講這一類內容時,我打破以前的常規(guī)思路。例如教學《百家爭鳴》,由成語接龍導入,用分組討論歸納各家學派的觀點,接著進行歷史體驗:請用百家爭鳴時期某一家學派的觀點,就現實生活中亂拉大小便這一令人頭疼的問題,談談你的看法。小組討論、發(fā)言,并引導學生歸納:儒家:“不要在這里拉了,怎么還在這里拉呢?”道家:“拉吧,這里的環(huán)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亂拉大小便,違者罰款!”我的喜怒之情躍于言表,語言抑揚頓挫,真可謂聲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學生關系比較密切或學生比較關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注意和喚起學生的需要。所以,我在上課時,努力將課文與學生的生活牽連起來,以扣住學生的心弦,吸引學生注意。
例如,在教學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之后,引導學生感悟我國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國利民的仁政。列舉出農村已經享受到的實惠等,學生想到了免費教科書、免交公糧,義務教育階段免雜費等,從而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
在新課程理念下,探索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技巧勢在必行,作為歷史教師,需不斷地摸索實踐,使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學水平跟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