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英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時代在發展,文化也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的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們的思政教學就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沉浸式文藝”育人就是是讓參與者以參與藝術作品創作和欣賞的方式,置身于預先設計的特定氛圍內,注重個人視角和個人沉浸式體驗細節,以角色化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實現轉變或升華,從而引導參與者自主思考賦予藝術作品之上的深刻道理。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是一所藝術中專升格而成的高職院校,有藝術門類多、專業藝術性強、學生格外重視專業等特點。近年來,學院因地制宜,依托藝術專業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沉浸式”德育實踐活動。通過這些看似是專業活動的德育實踐活動,使參與者在不知不覺的參與中,受到教育。接下來,筆者以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四個德育實踐活動為例加以說明。
(一)師生在線創編藝術作品,“藝”起愛國。好的藝術作品不僅可以鼓舞人,也承載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走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的校園就需要更多充滿正能量、奏響奮進主旋律的藝術作品。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河北藝術職業學院以“媒體人”“文藝兵”的擔當責任感為抓手,鼓舞學生創作愛國主義題材的藝術作品,歌頌共產黨,謳歌新時代。歌曲《春天》、舞蹈《舞動新時代》、學前作品《人小志氣大》、誦讀《眾志成城》等等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作品涌現出來,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好評。另外,我們還積極與地市詩詞協會、宣傳部等單位聯合發起多種形式的文創活動競賽,發揮文藝領軍作用。師生們以所學專業為載體,以參與專業演出創作為形式,全身心“沉浸”在藝術作品中,并通過藝術作品,使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榮譽感進一步提升。
(二)網絡+(文化、專業、學管教師)“藝”起合力上好思政課。多難興邦,民族危難之時廣大青年無私奉獻、英勇奮戰,彰顯出當代青年人的擔當與大義。這種不懼和擔當精神正是災難這本教科書里的重要一課。如何上好這一課?我院積極嘗試讓文化教師、專業教師和學生管理教師合力,從不同視角共同上好這堂課。
在這堂網絡思政課里,思政教師首先開講,歷數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數次災難以及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指出面對災難,哪里來的超級英雄?不過是每個人有自己的勇敢和擔當,從而彰顯出“勇敢”和“擔當”。之后,又循循善誘,鼓勵青年學生積極行動,勇擔社會責任。接下來,學管教師再從表彰實踐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及群體出發,結合學院對因難致貧學生的資助、幫扶等工作,通過具體事例,展示了全體師生的“逆行”精神和擔當作為。專業教師則從專業視角指導學生專業作品創排。從關注專業細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三)空中講堂,搭建網絡思政新通道。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后,經過三代塞罕壩人的艱苦努力,將“荒蕪沙灘”變身為“美麗高嶺”,被授予“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還被聯合國授予“地球衛士獎”。第42 個植樹節來臨之際,學院搭建空中思政講堂,塞罕壩林場場長網絡在線為師生講述塞罕壩人的最美奮斗故事,發動居家學習的廣大同學增強勞動意識和美化綠化祖國的愛國主義意識。
講堂結束后,同學生們圍繞主題,創作了大批“綠色”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長城網還將這些作品進行了連續刊載,并持續約稿。“沉浸”在藝術創作中的同學們透過用心創作的每一件藝術作品,實現了精神的洗禮和升華。
(四)線上“尋”雷鋒,線下學雷鋒,一生做“雷鋒”
2020 年,迎來了學雷鋒第58 年紀念日,學院組織全院師生展開“尋找”雷鋒大討論,引導師生用藝術的視角領略和還原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雷鋒,并自然引出學雷鋒的“時代化”“常態化”課題。
通過網絡作業督導,學生們在廣泛搜集雷鋒信息的過程中驚奇的發現,雷鋒不僅是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與素養的“職業達人”。雷鋒還會開拖拉機、會演講、會拉手風琴;雷鋒也會梳小劉海,穿皮夾克,戴手表,料子褲配黑皮鞋;他是小學校外輔導員,也是好班長好戰友,大家都喜歡圍著他聽笑話聽故事。大家還看到雷鋒思想覺悟“高”、技術水平“高”,掙的工資多,但捐款數額更“大”,勤儉節約的楷模。此時,學生們真正感悟到雷鋒精神如此豐富,更深刻地了解雷鋒,并且愛上雷鋒。接下來,我們又通過網絡在線發起“尋”雷鋒、學雷鋒的活動,此時,廣大師生深刻認識到,學雷鋒不僅僅是去擦玻璃、做好事,還要學習雷鋒的堅定信念、敬業操守、創新創業精神。
(一)學:加強宣傳 吃透中央精神。召開部署會,邀請思政專家科學系統的解讀中央精神,就如何學習貫徹中央精神、提高思想教育實效、形成綜合協同效應進行交流探討,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培養一批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高超的教學能力的思政“大先生”,以支撐和提升思政課教學。
(二)做:頂層設計 目標任務落細。邀請專業文化教師,依托藝術專業特色優勢,研究思政課程,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做好頂層設計。協調專業、文化、學工、后勤服務教師,建立任務清單,落實落細目標任務。
(三)創:聚焦熱點 創新思政模式。構建“上下左右”交流的“立交橋”,抓住社會熱點、國際國內焦點、輿情難點等師生關注的節點,教師深入一線,身先示范,大膽開展“精準思政”新探索,為高校思政課創新發展開辟新道路。
(四)統:突出重點 統籌推進實施。突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思政工作重點,強化學習、凝聚共識,經常性研究音樂、舞蹈、美術、學前等各專業課程,在面對社會熱點、焦點時的思政元素提煉和使用。
(五)落:推動落實 著眼育人實效。加強“沉浸式文藝”育人實踐陣地的動態管理,推進“易班”網絡社區建設,實施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工程”,加強“精準供給”,因材施教,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性、思想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一)取得新成績。近年來,學院開展的網絡思政作品多次受到省廳表彰和省內外媒體報道,社會反響強烈。2020 年,我院“線上課程思政 共筑育人華章”教學案例榮獲“全國中高等藝術職業院校線上思政教育典型案例”。
(二)打造新風貌。河藝師生堅持在重要節點進行藝術、宣傳作品創作,勇擔“文藝兵”使命,重要宣傳節點推出的文藝作品日趨成熟化、規模化,學生在創作中增長專業技能,受到教育。
(三)樹立新氣象。依托網絡新媒體手段,師生大量創作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小品等文藝作品,教學實踐成績顯著,“職教文化”氛圍日漸濃郁,提振了師生主動創作的士氣。
(四)展現新作為。在文藝作品創作過程中,師生共同培根鑄魂,找到了“課程思政”的全新“打開方式”。在問題上精準分析,在教學資源上精準供給,在教育環節上的精準實施,取得精準滴灌、潤物無聲的效果。助推專業課和文化課的課程思政建設,展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作為。
(五)“浸”出新格局。藝術院校,“文藝”是特色。專業教育、文藝作品創作與思政育人并重,“沉浸式”創作,“升華式”育人,以實際行動和效果推動“三全育人”格局創新。
(一)德育模式和效果可復制的重要性。學生德育具有周期性,“鐵打營盤流水兵”,德育實踐必須具備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才能持續發揮其良好的德育效果。我院的“沉浸式文藝”以機制化建設為基礎,以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以學生所學專業、文化課為載體和骨架,不斷利用熱點、焦點、輿情、難點填充內容,實現德育效果最優化。
(二)欲速不達,“沉浸”其中潤物無聲是關鍵。傳統的填鴨灌輸式思政課效果日趨受到挑戰,遇到欲速不達的困惑。讓專業的人參與“沉浸式文藝”的創作,則促使師生扎根生活,回歸土壤,感悟生活的真實自然和服務社會的藝術真諦。思政工作正是這樣悄悄潛入,從表層深入到靈魂,從形式深入到內容,圍繞學生,構建符合學生思想實際的教學體系和話語體系,讓學生聽得進、入得心、用得上。讓思想教育引領更親切,更接地氣。
(三)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及時”才是網絡思政的生命線。“網絡思政”里,“網絡”是手段和載體,“思政”是目的。什么時間出發,從哪出發則需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看看上級有什么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學生喜聞樂見的是什么,身邊有什么輿情熱點焦點。接好“天線”,抓住每一個“時機”,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及時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有溫度且受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讓師生的社會責任感、專業榮譽感與潤物無聲的德育實效同步推進,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