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大連市第四十四中學,遼寧 大連 116000)
前置性作業布置對課堂教學的鞏固來講非常有作用,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還要考慮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所需要提升的知識。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將提高地理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作為了初中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為了實現該目標的發展,滿足學生對地理的學習需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保證學生個性化得到發展,這樣才能真正拓寬學生地理知識,切實提高學生地理史學科核心素養。
生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該理念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生本理念決定了教師應當無為而為。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不僅要發揮主導作用,而且要發揮得更加無形,更加有效。有教育學者認為,教師的引導應當把精力放在設計先做后學,先學后教的過程中,由此可見,前置性作業對教師的教學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前置性作業,一般是生本理念中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教師在開始課程之前,讓學生對課程進行自主的嘗試性學習,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自學能力。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如果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地理素養必然得到提高。因此,初中地理前置性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其設置的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比如,教師可以布置例如繪畫、詩歌、具有操作性的作業。例如繪制地圖,重溫地理事件,用詩歌表達地理情懷。初中學生處于性格塑造期,一般都喜歡變化多一點的事物,教師布置這樣的作業,除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前置性作業的完成,往往需要自主了解課程內容,比如在學習中國地形課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來為中國畫一幅畫,或者為祖國作一首詩等等,不要局限于單一的課程預習,引起學生抵觸。可以通過引入藝術作品,讓學生對地理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地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當正視學生之間差異的存在。每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性格,成長環境等的影響,在學習時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會有所不同,教師要想讓學生達到個性化發展,就必須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將作業設置的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拔高的作業,理解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鞏固類的作業。這樣,有針對性地為學生量化作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滿足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學生在不同的作業中都能得到學習成就感,這樣也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由此可見,教師采用分層次布置作業會取得更加的效果,學生根據自己的層次選取適合自己的作業,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素質教育理念提出學生的學習方式應當是合作,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時,可以布置一些由小組之間共同才能完成的作業,這樣讓學生共同探討,共同交流,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教師可以指定分組,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結組。課后,學生選擇合適的對象,然后根據教師的作業,共同完成查閱資料,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完成作業等的過程。如果在做作業過程中發現問題,學生之間要互相探討或者請求教師的幫助,這樣的作業方式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同時學生還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也學會了欣賞他人,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小組之間為了讓小組成績達到最好,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由此可見,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榮辱感也會增強。
首先,前置性作業并不等于課前預習,它是在傳統的預習基礎上拓展的文章內容。前置性作業更加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它能夠引導學生提高對地理的興趣,降低學習難度,他也是教師備課的重要部分。其次,前置性作業也是生本課堂的重要表現方式,但是它不是生本課堂的唯一表現方式,有了前置性作業的課堂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生本課堂。最后,前置性作業是將學生的學習任務進行了前置,它是在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之后再進行的作業。當然,前置性作業并不是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借口,解決前置性作業存在的問題應當是現階段地理課堂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提升對作業的認識,解決前置性作業中的問題,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結:綜上所述,初中地理前置性作業的布置中,教師應當遵循時代發展對教學目標的要求,立足學生基本學情,創新作業形式,利用多元評價,對傳統的地理作業中改革,通過作業提升學生主體性,發展學生正向的地理史價值觀,這樣才能真正形成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