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希望高中,吉林 長春 130022)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學科高階思維的提出,有效課堂教學焦點越來越指向生物教師教學的創新能力,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是指在教學活動中的創新行為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創造性地把握教材的技能、創造性地運用教法的技能和創造性的教學應變技能等。還指教師超越現有教學內容材料、方式方法與手段條件,以新穎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更高水平地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為了提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科學的教育理論,尤其是新課程理論,可以給教師以正確的教育觀念,使教師更好地掌握教育規律,科學地進行學科教學工作。教師是否具有科學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決定著教師有無教學創新意識,決定著教師的教學創新有沒有堅實的理論支撐。例如,傳統的封閉式教育使學科教學局限于學校生活和課堂教學之內,課堂教學只是片面地進行知識傳授,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支配,無論是教還是學,都談不上創新。要改變封閉狀態,實施開放式的創新教學,教師就必須學習新課程理念,改變教學觀念,使創新教學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
如在案例課“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模擬細胞膜的結構模型,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用不同的材料構建細胞膜模型。有的學生用塑料球、塑料棍、細鐵絲構建,有的用彩色紙構建,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培養。
要有效實施創新教學,有效提升教學創新能力,必須轉變教師的思維方式,把教師確定化、程序化、機械分割的實體性思維方式逐步轉變為動態的、整體的、綜合滲透的關系性思維方式。而目前許多教師在教學思維方式上常常步人誤區,這就嚴重阻礙了創新教學的有效實施,嚴重阻礙了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課堂上,教師要說什么話、提什么問題、安排什么活動都是確定的,沒有絲毫的彈性,而學生只不過是教師表演的配合者。因此,要實施創新教學,教師的思維方式一定要從封閉的固定不變的確定性思維轉向動態的關系型思維。
如在做“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時,除了教材上提供的用紫色洋蔥的鱗片葉外,教師嘗試用花瓣、白菜葉、紫甘藍葉等實驗材料。在選取不同實驗材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尋找多種實驗材料,得出多種實驗結果和結論。學生在反復實驗中,熟練了實驗操作基本技能;在面對不同實驗材料出現的實驗結果時,學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與歸納;對課本實驗材料的再次探索,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觀,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具體高中生物課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行動中進行大膽而科學的實踐,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創新能力。
如在“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案例課教學中,教師放映一張工廠車間的圖片。創設情境并提出問題: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通過各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么樣的?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復雜變化,細胞內部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很多忙碌的“車間”,統稱為細胞器。可見,通過創新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感性認識,精準的導入課程學習。
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繪制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模式圖”。列表比較線粒體和葉綠體相同點及不同點。本教學設計體現了課標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多媒體收集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通過多媒體將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觀看了大量的圖片后,通過陳述、觀察現象,交流結果,學會鑒別、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并且與同學分享收集的信息。此教學設計側重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利用多媒體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如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探究性案例課教學中,教師通過糖尿病引入胰島素,簡單介紹分泌蛋白的背景知識。組織學生觀察模擬實驗“同位素示蹤法研究豚鼠胰腺腺泡分泌過程”。然后提出問題:生物體內分泌蛋白是如何合成并運輸到細胞外的?接著進行分組,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過程。經過小組探究后,請各組的代表上臺講述探究的結果,小組間進行交流、討論。教師教學亮點是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生物,課堂效果非常顯著。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提升,要明確教學創新的具體要求;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增強學科教學創新意識;要不斷改變思維方式,發展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