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開創了一片新天地。發展“互聯網+教育”在2015 年的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外語”也已成為網絡化、數字化、泛在化的時代背景下英語教學的必然趨勢。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蜂擁而至,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主義情懷與以往相比顯得尤為重要。外語教學不僅僅既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外語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高校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這個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類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協同共進。因此,當今的大學教育,在推進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的同時,還要始終圍繞“知識的傳授和價值的引領相結合”這個根本目標。也就是說,大學外語教學要將顯性的語言教學與隱形的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
南京師范大學的田朝霞教授提出“外語教學要向外語教育轉變”,深刻說明了外語教學在傳授學生外語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和人文。融入思政元素的大學英語教學是實現教師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塑造和價值引領的育人功能。高校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的形成期,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不是講思想政治課,而是借助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三觀的引領,品德的塑造,道德情操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外語教學的目標除了語言技能目標之外,還應重視人文素養的培育。增強審美意識,健全人格,引領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應該成為高校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相結合是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是培養新時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新時代對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融入課堂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體系。在這種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所有教師包括專業教師都要及時調整教學理念,明確“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承擔育人責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意識形態的載體,語言傳播實際上也是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傳遞。大學英語又是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教學內容涉及了西方社會、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教學對象覆蓋了網傳,酒管,中文等各個學院的學生,教學時間為大一大二兩年,影響面非常廣。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大學英語教師能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學環節,把中國古代及近代哲學思想,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以及現代國人的光輝事跡貫穿在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首先,高校的考評制度不利于課程思政的開展。很多高校在對教師進行考評是,主要是對其教學技能進行考查和評估,造成了大學英語教學重技能輕德育的認知局面。其次,很多大學英語教師自身思想覺悟不高,缺乏課程思政意識,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是思政課程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第三,功利性的英語學習不利于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開展。很多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雅思和托福,因此只重視應試技巧的訓練,忽視了批評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和自身道德情操的培養。第四,現有的大多數英語課本中所選的材料多是來自英美國家,反映的都是英美國家的文化,科技,經濟,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而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非常有限,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還可能造成大學生盲目崇拜西方,偏離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師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大學英語教師應樹立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關注課程思政的發展動向,增強課程育人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加強政治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覺悟,還要學好中國傳統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要擔當好中國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國家大力推行課程思政的形勢下,高校也應多提供教師們出去學習和交流經驗的機會,比如召開全校課程思政教學的優秀案例的分享會;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全國高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大學外語教研室應成立課程思政教研團隊,制定課程思政教學方案,修訂教學大綱,調整課程設置,確保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順利有效的展開。大學英語教師還可以加強與思政課程教師、輔導員、學工辦管理人員的聯系和溝通,向他們學習和借鑒思政教學工作中的經驗,用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師德來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學習外語專業知識的同時,政治素養和思想境界也能得到提升。
課本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大學英語教學主要以課本內容為依托,教材內容基本都選自英美經典原版出版物,內容多涉及英美國家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使學生在學好語言的同時,也能增長知識,開拓視野,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統,增強文化感知力和理解力。《新目標大學英語》是我校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教材單元主題難度層層遞進,具有思想深意,容易引發學生思考和共鳴。教材能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新目標》第一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College Life 大學生活.其中Text A Life at Harvard University 講述一位美國學生在進入哈佛前是如何在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之間進行選擇的,在參觀了兩所學校的校園后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后者。該文中,作者還講述了作為大一新生,他在哈佛校園的學習生活和課外生活。最后作者寫到雖然哈佛的學業壓力大,但是選擇哈佛大學的決定是明智的。這篇文章給大一新生們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給出了很好的建議,比如面對學業壓力,學生們可以成立學習互助小組,要想豐富校園的課外生活,可以參加自己擅長的或感興趣的社團活動等。在導入部分,筆者播放了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鼓勵學生們要珍惜四年的大學時光,充分利用校園里各種資源,樹立遠大目標,努力拼搏,實現自己的“中國夢”!課中組織學生討論:1.為什么要接受大學教育?2.你覺得大學教育會改變人的一生嗎?為什么?3.你計劃如何度過你的大學生活?通過參與課堂積極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鍛煉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珍惜時光,努力拼搏,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網絡的普及為外語教學改革創造了條件,也為學生在線學習提供了輔助作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與網絡在線自主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能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何克抗,2004)。“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獲取知識,課上通過答疑解惑,小組協作等方式實現知識內化,課后通過協作拓展來鞏固所學知識。翻轉課堂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將一些淺顯簡單的學習內容放到課前讓學生自學,課堂上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話題的深度思考,也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展開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包括詞匯,聽力,閱讀,寫作,翻譯各個方面,教師可以在任何一個教學活動設計中融入育人工作。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教師還可以結合慕課、微課、網絡資源、學習類 App 等,搭建在線互動平臺,在傳授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的同時,還能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課程思政”建設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是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新時代對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和課程思政相結合并不是將思想政治理論生搬硬套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而是要潤物細無聲地實現對學生的道德塑造和價值引領。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慕課、微課、網絡在線資源和多種外語學習軟件的優勢,激發學生外語學習興趣,提升外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