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羨
(河北省饒陽縣第二中學,河北 饒陽 053900)
“微課堂”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的教與學的活動進程。
“微課堂”由于自身有著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實現教師從教到導,學生從接受到探知的轉變。
我們使用的生物版本是初中《冀教版》,每節課大致由“身邊事”、“探究竟”、“構概念”、“實際用”組成。這種體系比較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
下面我就以《血管》為例,談一談我們是如何構建微課堂的。
利用微課可以創設思維情境,學生可以進行思維拓展。在本課中,我們教研組設計了《是真的嗎》,通過專家視頻講解,學生了解到血管之長和數量之多。通過出血的情況不同,引出血管的種類是不同的。學生通過微課,產生了好奇心,大大加強了學習的興趣。
生物學的科學探究活動,有時需要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微課在這些方面作用明顯。
《血管》中有兩部分探究內容。
觀察動脈、靜脈中血液的流向,我們挑選了一位較瘦的同學,錄制了微視頻,實驗效果非常明顯。這樣大大地節約了課堂時間,也避免了課上活動時,有時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弊端。
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流現象》,我們錄制了示范實驗。在實驗中得到了非常清晰的結果。同時配以講解,將毛細血管中紅細胞只能單行通過,動脈的血流方向是由主干到分支,靜脈的血流方向是由分支到主干,三種血管的血流方向:動脈----毛細血管------靜脈,進行了充分的展現。這樣既可以為學生實驗做好示范,又可以避免學生實驗結果不理想從而不能得出結論的弊端。視頻對學生的感官沖擊力較強,實驗步驟清晰明了。
在“身邊事”、“探究竟”之后,我們對生物知識做一個總結。“構概念”既有本節課的重點,又有難點,通過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維脈絡,構建和諧的知識體系。“構概念”視頻,也為今后系統復習提供資料。
我們設計了出血后的救助知識,讓學生將生物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念,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
課后,學生對本次微課堂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學生們表示“微課堂”形式新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理清了思維脈絡,能夠較順利地構建知識體系。
在“微課堂”的構建中,我們發現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教師要重視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
在制作中要兼顧各種細節,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要發揮可重復播放的優勢。
微視頻時間要短,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觀看,對教師教學進行有效補充。
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主動對新知識進行建構。打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爭取得到家長的配合。
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觀看微課。有些家長對學生“談網色變”,對學生課下上網,有抵觸情緒。我們要爭取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使“微課堂”從學校走向家庭。
總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場深刻革命。“微課堂”走入生物課堂將會成為一種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方法。通過“微課堂”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多形式、多方位、多手段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