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計
(慈溪實驗高級中學,浙江 寧波 315300)
高中地理課程是一門自然學科,地理人文學科,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因此,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除了完成基礎的地理知識教學以外,還應當結合一定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地理素養。為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合作探究的教學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相關的地理問題,以此促使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從而逐漸養成自主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明確指出要求課堂教學以探究引導為主,使學生從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轉換為“主動”的學習狀態,以此體驗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教學情境,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和分析相關的地理知識點。比如,在“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中,首先,教師能夠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不同地區的自然災害圖片,然后提出問題:“我國自然災害有哪些?”有學生組說:“臺風,颶風,干旱,地震,泥石流,火山爆發等。”有學生組說:“海嘯,風暴等。”教師繼續提問:“哪一個小組知道怎樣將這些自然災害進行分類?”有學生組表示:“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海洋災害等。”教師繼續問道:“哪個小組知道這些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危害有哪些?”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和分析相關的地理知識,以此喚醒學生保護自然的意識,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1.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分組。由于學生的能力不同,所以,無論哪一個階段的學習群體,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如果教師依舊以往的教學模式,采用統一標準實施課堂教學,則很難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比如,教師講解知識過于基礎,對于能力較強學生而言,則會認為課堂教學缺乏趣味,而如果講解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則對于基礎學生而言,難以理解和掌握,直接會打擊這一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縮短學生之間的差異,達到全面優化的教學效果,就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進行科學分組,以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教師按照學生的能力將學生分成基礎小組,提升小組,拓展小組。其中,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歸入到拓展小組中,而將一些學習基礎好,成績佳的學生劃分到提升小組中,而其他學生則分為基礎小組。在課堂教學布置作業中,教師可以將拓展小組中的成員分別穿插到各個基礎小組中,作為基礎小組的組長,再將提升小組中的一些成員歸入拓展小組中,跟隨其他成員,不斷突破自己的學習極限,以此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既可以時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促進,也能夠有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有效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在“地理自然災害與人類”教學中,教師能夠針對教材中關于城市區域選擇的主要因素?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掌握其分布特征?等方面的內容為主,設置學習任務,而對于提升小組的學生,則需要了解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并理解其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交通狀況等等,對于拓展小組的學生,教師則能夠以一些實踐性的題目為主,引導拓展小組的成員進行探究和分析。
2.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打造良好的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氛圍。在高中地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中,部分教師都占據課堂主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動的機會較少,所以,導致課堂呈現“一言堂”的教學現狀,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為此,教師要想有效改善這樣的教學現狀,應當改變以往的教學現狀,全面優化課堂,加強課堂互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比如,在“我國氣候特征”教學中,教師能夠先讓學生分別談論一下一些具有代表性區域的氣候情況,如上海、北京、新疆等。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探究各個區域的氣候特征,并針對不同區域的氣候情況加以分析,最后,每一個小組安排一名成員總結小組的意見和想法。如有學生組表示:“以黑龍江為例,在七月份,黑龍江屬于我國北部,氣溫大約在20℃,這時,我國南方區域的溫度卻在28℃左右,所以,南北的溫度差異大概在8℃左右......。”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能夠有效使學生以集思廣益的方式,深入探究和學習相關的地理知識。
結語:綜上所述,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為了有效實施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教師就應當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然后,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加強課堂互動,使得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積極思考,以此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