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奎
(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貴州 黔西 562400)
最近幾年,社會經濟實現了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也都隨之提升了很多,人們開始積極參加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是人們在閑暇時間追求精神文化的一種形式,該活動的群眾性、普遍性都非常強?,F階段,我國的大變革在各行各業普遍開展,怎樣在新的歷史時期將群眾文化建設好、發展好,正是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的課題之一。
強化建設群眾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首先,經濟的轉型,離不開群眾文化的發展,目前,國內經濟體制的轉型,是以歷史發展及社會發展的需求為重要基礎的,轉型具有不可逆性。它是物質性發展的體現,同時,它也與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體制轉型先是在觀念、精神等方面有所體現,然后再在物質、行為上有所體現,然而,目前的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滿足不了經濟體制轉型的要求,缺乏相應的文化資源,尤其是在基層,文化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教育及文化活動相對缺乏,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盡管很多傳統老舊的文化已經解體或是消亡,但還是沒法滿足新時期的文化需求,這就需要深入強化社會主義新文化事業的發展。其次,先進文化的建設速度跟不上群眾文化的建設速度,建設群眾文化,其目標要和社會發展的目標相吻合。當前,黨和政府都提倡科學發展觀,提倡努力建好和諧社會,因此,建設群眾文化,就要和科學的發展、和諧社會的建設保持步調一致。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方面,就思想內容、文化內涵而言,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在開展宣傳教育等工作時,一定要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凸顯出來;二是將“美”“和”等社會倫理思想凸顯出來;三是在精神方面,一定要將健康、文明、向上等特點凸顯出來;四是,在社會價值體系方面,要將個體、和諧社會、自然三方面發展的共同理想體現出來。
對于建設群眾文化,很多領導對其不夠重視。從20世紀實施改革開放至今,和物質相比,精神建設方面較為落后,和經濟發展相比,社會建設速度也慢了很多。有些領導片面地認為,經濟發展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設暫且放放,他們并未意識到建設群眾文化在促進人、經濟、社會三方和諧發展方面的重要性。文化生活缺乏是群眾文化發展不平衡、發展速度較慢的重要原因,導致群眾文化滿足不了群眾精神方面的需求。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持續攀升,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以前的生活模式,他們期待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可以更好地滿足自己在文娛、交流、健身等方面的需要。
目前,復雜群眾文化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平均年齡較高、文化水平較低、多數未掌握專業的技能,文學創作、文化編導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少之又少,另外,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高,加之教育經費不足,導致現在的工作隊伍很難發揮出監管文化市場與文化活動的積極作用。建設群眾文化,缺乏專業人才的支持,工作人員的指引作用發揮不出來,與此同時,一些文化干部還經常被挪用,致使這些干部的能力提升不上來、業務不熟練、工作力不從心。目前,文化相關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中,農村文化發展沒有充足的專業人才做支撐。
在文化站的日常監管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監管機制混亂或是機制不完善的狀況,導致某些基層文化站的作用發揮不出來。目前,文化站監管機構主要是組織一些普通活動,群眾文化建設力度不大,業務監管不到位,這對于建設群眾文化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例如,群眾組織的劇團發展狀況不理想,主要的原因有幾個:一是監管不力,這種劇團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沒有正規手續,政府部門對具體情況不是很了解,加之,政府監管不力,出現了監管空白區,當問題出現時,不能及時發現,亦或是發現后不能進行合理改正;二是引導不到位,此類劇團沒有相對固定的演出場所,“演員”也是臨時的,上級部門沒法對其進行專業的引導;三是提升的空間較小。此類劇團演出經費非常少,為節約成本,劇團不會花費很多時間和財力進行排練,劇本還是老一套內容,亦或是臨時照搬他人的,演出水平提升空間很小。
如何將群眾文化建設好,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意見:
首先政府要帶頭,積極轉變對群眾文化相關工作的認知,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納入群眾文化建設這一重要內容,在資金方面增加投入力度,將建設群眾文化視為政府的主要職責,結合實際狀況,做好文化服務系統的建設工作,讓基層文化站有充足的演出經費、有自己的人才隊伍、有演出設備及場所。政府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給予充足的財力支持,必要時還對發揮政策傾斜作用,確保群眾自愿參與,力爭形成政府積極引導、群眾自愿參與、市場有力推動的良好發展局面,另外,要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落實具體的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時,要從現代化建設著手,將社會經濟的發展大方向視為文化功能發展的前提。一是要建設一些精神文明標志性工程,例如:電視演播、圖書館等;二是要創編出一些具有時代感、震撼力的文化作品,充分體現文化建設的水平,同時,在傳統文化得以發揚的基礎上,打造特色化的文化發展之路;三是,培育有代表性的文化產業集團,穩抓各個機會,持續強化文化機制的建設與改革;四是,積極完善文化建設相關機制,讓文化市場監管越來越規范化,確保文化市場規范、穩健發展。
目前,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社會,因此,務必要實現城市和農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積極強化建設群眾文化,這既能很好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又能一改一些低俗陳舊的陋習,切實提升群眾的文化水平以及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做好群眾文化工作,也是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求。
隨著社會結構轉型的持續進行,群眾的切實利益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氛圍中,群眾文化發展越來越多元化,然而,目前的文化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很難滿足各文化層次群眾的需求,鑒于這一狀況,在建設群眾文化時,一定要積極推進文化產品生產、消費之間的互動,這樣,文化建設的成果可以更好地轉化成推動文化消費的動力,整個社會文化也將隨之繁榮起來。
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群眾文化,必須要高度重視建設文化網絡系統,在覆蓋面大的群眾文化基地,強化文化設施的建設,切實落實文化宣傳工作,積極培養文化人才。在普通區域,要將推動社會文化建設這一職能切實履行到位,積極組織一些對提升群眾文化素養有幫助的活動,上述措施在落實實踐中,可將網絡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性、豐富性、趣味性,為群眾搭建自由交流、積極健康的文化交流平臺,推動實現群眾的自我價值,讓群眾切身體會到文化建設的好處。
總之,建設好群眾文化工作,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是新時期發展的需要,是廣大民眾的需要。在建設群眾文化的實踐中,要用科學發展觀作指引,以建設和諧社會為基本準則,積極探索,持續創新,力爭將群眾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