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51)
近年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至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決勝戰,給全國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可逃避的一個話題便是弱勢群體的保護問題,首當其沖就是要關注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以及持續發展問題。
一直以來,弱勢群體保護問題是世界各國各階段社會發展都不可逃避的問題之一,廣泛受到各國政府高度重視并不斷完善相關政策[1-2]。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多、糧食少、地域發展不平衡、生產力相對落后國家,弱勢群體基數大、形態復雜,如何有效解決我國弱勢群體保護問題,切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攻堅克難、持續推進的頭等大事。進入到新時代,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傳統形態下的弱勢群體發生了新的變化,需要采取更為有效的保護政策及措施切實保障我國弱勢群體權益不被侵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受到了廣泛關注并且我國逐步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新時代。關于新時代深刻內涵,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新時代是我國在新常態下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勝利時代;二、新時代我國將正處于脫貧攻堅決勝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成期以及現代化強國開啟期;三、新時代是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真脫貧、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逐步實現全民富裕的時代;四、新時代也是需要我國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從而去努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非常關鍵的機遇期;五、新時代是我國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并步入國際中心舞臺的時代。
在新時代背景下,脫貧攻堅工作對于整個中華民族和人民安康的偉大意義,將脫貧攻堅工作提升為全國全黨一項不可耽誤、不可拖延、不能繞開的政治任務、民心工程和擔當事業。在深刻理解新時代內涵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深刻意識到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所在?!安黄胶獠怀浞职l展”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主要矛盾中的關鍵詞,“不平衡”主要指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指農村發展不充分。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主要矛盾聚焦點在農村,脫貧攻堅工作重點方向也是農村,弱勢群體保護重點是農民。
在全球化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農副產品市場的開放并未有效解決我國農副產品競爭力低下的問題。相比其它產業,全球化經濟發展并未給我國農民帶來真正經濟上的收益,相反農民的“弱勢”特征暴露更加明顯[3-4]。目前,更多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外出打工而非務農,農民工是城市中一個具有“城市人”和“農村人”雙重身份的特殊群體。既不被城市居民認可又不被傳統農民認同的農民工成為都市邊緣群體,在遭受各種不平等待遇的同時連基本的社會保障權益也很難獲得。目前,近三億的農民工群體成為了我國弱勢群體中數量最為龐大、問題最為復雜、關注度也最高的群體。在新時代背景下,更應該充分考慮最主要弱勢群體的特征,采取更有針對性、更為有效的保護措施,切實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
以人為本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平等公正地保障每個社會成員以及社會群體的權益是基本前提所在,是構建和諧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之一。弱勢群體由于利益表達不暢和救濟制度不完善,其權益容易被忽視或者侵犯,因此應該理性構建弱勢群體保護政策,抑制和避免強勢群體在弱勢群體權益的隱性侵害。通過法律的手段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通過憲法和法律的公平和平等來實現弱勢群體權益的真正保障[5]。
解決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民群體邊緣化問題最基本的法律政策應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構建靜態的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二是構建動態的弱勢群體社會發展法律制度。
1.在立法方面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制定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弱勢群體保護法律法規,可以結合弱勢群體實際制定《弱勢群體保護法》《城市最低收入保障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障法》和《社會保險法》等以進一步構建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立法體系。此外,對《勞動法》進行修改和完善以更好地保障新時代背景下弱勢群體基本權益,對于有效解決城市農民工務工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在司法方面
訴訟成本高是導致弱勢群體基本權益被踐踏的問題之一,由于弱勢群體自身經濟條件限制無法支付高昂的訴訟成本,當弱勢群體的權益受到侵犯時,更多人迫于經濟壓力或其它因素干擾往往選擇默默接受。上述現象的長期存在勢必會導致弱勢群體心理壓力增大以及社會疏離感增強的負面影響,這顯然違背了社會公正原則和法律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更適合弱勢群體提起訴訟的相關制度和政策,對于保障弱勢群體基本權益不受侵害至關重要。
3.行政救助
應該結合新時代背景下弱勢群體的基本境況,進一步完善弱勢群體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享受該制度的群體范圍進一步擴大以保證弱勢群體的全面覆蓋,在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下使弱勢群體享受更多社會救助和人文關懷。通過社會力量對重大自然災害進行救助是目前我國除了國家救助之外的主要形式,缺乏必要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因此應該進一步構建和完善自然災害緊急救助制度對弱勢群體及時進行救助。
4.社會保障
在城市化進程中,弱勢群體對城市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并且承受了一定的負面效果,城市政府應當對該部分弱勢群體給予必要的社會保障和幫助,這也是國家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城市中的弱勢群體,結合其工作現狀應當建立更為完善的失業、養老、工傷、藥療和教育等基本社會保障制度。
1.促進就業法律制度
受到學歷、身份、戶籍等諸多制約因素影響,弱勢群體就業難已經成為制約其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所在。政府應當結合弱勢群體本身工作特性確立政府就業援助項目以及反就業歧視對策,從制度上為弱勢群體建立就業保障平臺,為具有不同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以及后代創造更多就業和再就業的優惠條件,鼓勵弱勢群體通過自身發展改變現狀實現保障,從而在根本上改變其社會處境。
2.完善利益分配制度
在法律的角度正確處理效率和公正的對應關系,按照“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同工同酬”的基本原則并且結合當地生活水平,通過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引導弱勢群體參與城市化發展成果分配。將農民工納入城市居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保障城市弱勢群體的迫切需求,除經濟分配以外,權利、自由和尊嚴的平等分配同樣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在物質和心理兩個層面全面保障弱勢群體基本權益不被侵犯和忽視。
3.建立弱勢群體教育制度
受教育程度是決定自身發展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對于弱勢群體更應該從法律層面建立適合弱勢群體發展的教育的機會和平臺。因此,國家應該通過法律、政策和制度等手段為弱勢群體以及子女提供手教育、接收培訓、參與文化生活的均等機會,堅決遏制亂收費、高門檻的教育惡習,全面實現城市義務教育“零收費”制度。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弱勢群體保障問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民工成為城市弱勢群體中規模最大、形態最為復雜的群體之一,本文從靜態保障和動態發展兩個法律保障角度對弱勢群體的政策保護進行分析,探究新時代背景下最直接有效的弱勢群體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