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賓
(德宏職業學院,云南 芒市 678400)
引言:2020年突發公共衛生安全的特殊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更具有實踐教育的緊迫性和深刻的時代教育意義,為了更好地配合國家做好在高校中的推廣,積極響應習總書記主席的“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高校思政課堂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運用新型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在這個特殊時期內更能彰顯混合教學的價值和作用。本文從實踐出發,結合實踐,緊跟時代要求,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在特殊情況下的運用,期望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通常情況下是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課堂教學稱為線下教學。教師提前在各種網絡教學平臺上建立完備的課程資源,包括錄播視頻、知識點鏈接、課件、PPT、考試題庫等稱為在線(線上)教學。混合式教學就是根據專業特點把兩種教學方式有機融合而進行的教學。
第一、“兩線”交替進行教學。第二、“線上”是“線下”的前提和準備。第三、“線下”是“線上”的延伸。第四、教學形式的混合。第五、教學目標一致。第六、時空上的擴展。
線上的教學需要及時補充完整、豐富的資源,包括專業課程設置、直播或錄播視頻、教學案例鏈接、考試題庫建設、PPT課件等。例如:思政課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的線上資源建設。
傳統的線下教學是教師教學的主導,也是師生良好互動和溝通的教學方式。社會上對這種教學途徑的認可度較高,教師在線下教學中能直接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也能較直觀的學習,學習效果較好,線上教學除了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平常也能起到拓寬教學范圍的效果,讓更多的學上能參與到學習中來。
線上教學中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對學生學習進行有效地評估,這需要建立詳細、全面的考核題庫,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的線上考核題庫至少需要1000題左右胡的題量才能滿足考試需要,也才能體現出考試的公平性。
1.線上平臺選擇的困惑
國家教育部下發通知之初,各高校教師對網絡平臺的選擇、網上教學的操作困難癥成為最初困擾大家的主要問題。超星學習通、智慧樹、釘釘、企業微信等二十多家網絡學習軟件的上線,選擇哪個平臺更加合適思政理論課堂的教學成為高校思政教師首先面對的問題。但接下來面臨著如何快速學習如何操作,而操作要比選平臺難得多了,這也導致大多數教師在還沒有學習好怎樣使用平臺的時候就匆忙進入線上教學,教學中因教師操作不熟悉而頻繁出錯或學生不能及時上課,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2.“線上”、“線下”教學內容是否匹配的困惑
今年春節剛過,為了積極應對突發緊急問題,各高校緊急調整上課方式,開展線上網絡教學。但是,許多教師的教材及教學課件等材料放在辦公室,也有部分教師不是本地人,回校需要隔離14天,還有部分教師回農村老家等等因素。要求教師在短時間之內要完成線上教學的課件準備、測試題目、考題及教學相關內容的網上設置存在一定的難度。即使在短時間內完成課件或學習內容,其課件制作的質量、是否適用于網絡教學以及該內容能否與線下教學內容完全匹配、新學期開學后學生用書與教師制作課件是否一致等等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
3.不熟悉線上教學操作導致的困惑
高校思政中的部分教師,特別是不熟悉計算機網絡操作的教師對線上教學持逆反、抵觸心理。一直以來,線下教育是高校思政教學的主要形式,大多數高校教師(尤其是年長的教師)已經習慣了線下教學模式,習慣與學生面對面溝通,面對線上教學,他們中很多持逆反心理。年長教師因身體或其他個體原因操作線上教學效率較低,適應能力較差,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他們采取了推遲上課時間或申請停課、學生自學等方式,給正常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如何改善、改變這一部分教師對線上教學的認識和態度?又是一項不得不解決的緊迫問題之一。
1.長期使用手機、電腦對身體的傷害
線上教學對學生們帶來的種種影響及危害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由于線上教學,學生們天天會盯著電腦、手機等屏幕,這對學生的眼睛帶來極大的傷害。同時,大量的線上教學還導致學生們的學習負擔加重、學習效果不佳。
2.網絡信號及費用問題
在我國許多邊疆地區,山區農村學生使用手機及網絡覆蓋率不高,許多學生因為沒有網絡或山區經常停電,導致不能及時參加教師的網絡直播課,有網絡信號進行教學直播回放時又錯失了與教師直接溝通的機會,導致學習中出現的疑問不能及時解決。
3.網絡學習的自律和自控問題
雖然網絡學習對學生來說時間更加自由和可控,但是老師難以監控所有學生是否真正學習,任課老師不能如線下教學一樣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動態與課堂參與度等問題,比如,教師提問,遲遲得不到學生的回答,之后學生的反饋是“由于網絡問題,沒有聽聽老師的提問”等。真實情況如何,教師無法得以確認。很多人還借助線上教學的機會宣傳或銷售自己的產品、色情等內容,從而嚴重影響到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學生是否認真學習等問題。因此,線上教學將考查學生更加高度的自控和自律的能力。
1.增強高校思政教師勇于挑戰新事物的精神
史書曰:任何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需要逐步更替的過程,教師教育思維的變革也是如此。多年前高校就開始鼓勵思政教師從事線上教學,但是,大家都習慣了線下教學,高校思政教師對線上教學這一新穎的教學方式沒有充分的認識和挑戰的勇氣。現在,我們要根據“特殊情況特殊處理,防備就是責任”,作為教師“上課是命令,學習是責任”。學習就必須具有挑戰精神。特殊時期,教師首先有必要了解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意味著什么。當今社會,教師需要主動變革創新思維模式。其次,必須學習和挑戰先進技術的運用,把大數據、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等相關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才更好地做好教學工作。
2.精于變革、成于創新
高校教師需要投入大量的學習時間,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技能技巧。比如,通過網絡學習和參加思政學術交流會議等。在日常生活中,高校思政教師更要會學、要學、善學和勤學。努力創新、用于變革思維模式,只有創新的教師才能站在時代的巔峰。
3.靈活轉變工作的方式
作為一名高校思政教師,如何才能及時解決的新問題?適應疫情下對高校思政課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教師要靈活轉變教學方式。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及疫情帶來的不能按時返校上課的情況,一線教師在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還必須具有從線下教學轉換為線上教學的思想和準備,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政策。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相關政策文件,備好課、學習和了解好線上教學平臺、做好學生線上動員等工作。
4.努力做好模范帶頭作用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楷模。面對突發事件,高校思政教師不僅要做好學生線上學習的組織和思想工作,而且還要做好認真啟發、引導、解疑、調節、配合和評價工作,教師不能亂、不能慌、不要嫌麻煩。幫助學生獲取新知,給學生帶來新的活力和生機和新的體驗。作為一名思辨的教育工作者的必要條件是教師必須具備超前的創新思維能力,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同時要求教師必須學會使用網絡和技術、能夠利用大數據查找并獲取教學資源等,更好地為做好線上教學服務。
2020年3月中國國家教育部組織了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課的活動,請四位專家以思政課為切入點,詳細、生動地解讀了我國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決策部署,分析了當前中國的局勢,通過一系列感人事跡,對高校思政教師的授課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和任務,起了較好的示范教學作用。通過現場教學,進一步促進高校教師把“線上”和“線下”教學方法盡快運用起來,以收獲最佳的思政教學效果。
1.課前“線下”“線上”準備工作
“線下”——做好教師和學生思想工作,充分認識到當前進行“線上”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線上”——選擇合適的網絡教學平臺,開設微課、直播課,做好網上專題資源包,包括思政教學案例、反饋練習、拓展材料等。
2.課中專題講座的教學設計
在特殊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中開設思政疫情專題講座具有明顯優勢,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建立各類專題講座。另一方面從學生實際情況入手,按學生學制把學生分為三年制和五年制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基礎不同,教學切入點也不同,形成特色學制教學,輪流在“線上”互相聽直播課或專題講座。
3.教師“線下”分層學習
在教師層面,可以按照教師年齡、學歷、職稱結構等分別找到線上教學中不同類別教師線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優勢,解決矛盾,更大發揮教師主導性。青年教師發揮網絡運用優勢、中年教師發揮教學經驗優勢、重組設計教學模式。另外,教師也可以進行學情分析,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開展“線下異質分組”和“線上同質分組”,解決學生學習中常見問題和矛盾,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
在當前特殊的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背景下,根據高校思政課理論性較強的特點,非常適合運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線上”資源體系的開發、課程資源建設,直播錄播方式的廣泛運用將是未來高校思政教學的趨勢。思政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分層教學指導,有效彌補學習短板。這種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了線上平臺建設和線下豐富教學資源的差別優勢,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差異化教學,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的復課復學提供了及時的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