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海地區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既給沿岸國家帶來了安全難題,同時也為該地區安全合作提供了有力抓手。當下,該地區已構成了層次豐富、相互交織的非傳統安全網絡。中國在各大機制中發揮著積極效應,是促進該地區非傳統安全合作的重要推手。今后,中國更應該發揮好“一帶一路”的經濟效應,以“共同體”理念減少同域內國家的“共識赤字”,妥善應對域外大國的介入。才能在海洋秩序多遭挑戰之際,共同增進海洋福祉,走互利共贏的安全之路。
關鍵詞:南海;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
作者簡介:盧美帆,女,漢族,重慶人。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關系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海問題、亞太國際關系。
2019年南海及周邊海域仍風起云涌。海盜與恐怖主義、海洋污染等問題給南海安全形勢蒙上一層陰影。當前,沿岸國家雖已建立起層次各異、交織相互的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但各非傳統安全機制間盤根錯節,呈現出碎片化、低效力等特征。中國在南海現有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今后又將如何發揮作用?本文試圖尋找答案。
一、南海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概況
總體而言,南海地區非傳統安全合作大體可分為四類: 一是南海地區區域內的非傳統全合作機制;二是由東盟所主導的系列多邊與雙邊合作機制;三是由美國所主導的同其東南亞盟國之間的合作;四是在某些特定議題上的專門性對話機制。
具體來看,就區域內的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來看,多以雙邊或多邊聯合巡邏等方式為主,較為直接性的針對如海盜等問題。如新、馬、泰、印尼的“空中之眼” 聯合巡邏,主要作用領域為恐怖主義、航運安全等。其次,就東盟所主導的合作機制來看,包括了東盟地區論壇(ARF)、“東盟+X”等地區多邊合作機制以及各類防長(擴大)會議,以“在共同關心的政治和安全問題上促進建設性對話和磋商”為宗旨,開展并促進多邊安全對話。此外,還舉行高官會、安全政策會議、建立信任措施與預防性外交會間輔助會議、會間會和國防官員對話會等,以加強東南亞地區的安全合作。第三,在由美國所主導的同東南亞盟國的非傳統合作機制,多是以軍事同盟的方式,以應對傳統安全的手段進行非傳統安全合作。其中,美菲、美泰的軍事合作是美國主導的南海地區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的核心。美國還通過與域內外國家舉行的一系列聯合軍事演習,打著加強海上安全防務的幌子,強化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第四,某些特定議題上所設立的對話機制上,具有一定的專門性和針對性。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印尼主辦的管理南海潛在沖突研討會為例。該機制旨在通過促進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間開展低敏感領域合作,增進互信,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目前研討會現已成為南海地區較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正式對話與合作機制。
二、中國在現有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中的角色
中國是南海地區現有的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不斷致力于南海地區的非傳統安全合作朝著機制化、制度化方向發展。在現行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中有著重要力量。
自2002年與東盟十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以來,中國堅持同東盟國家在重點討論落實《宣言》框架,不斷升華海上務實合作,逐步推進“準則”磋商談判進程。2011年,《宣言》高官會議就落實《宣言》指針案文達成一致。2014年,落實《宣言》第八次高官會議,雙方建議設立“海上聯合搜救熱線平臺”及“應對海上緊急事態高官熱線”。2016年,《宣言》第11次高官會提出建立航行安全與搜救、海洋科研與環保、打擊海上跨國犯罪技術合作委員會的共同意愿。2017 年,高官達成了“準則”框架。截至2019年,落實《宣言》高官會議已舉辦了18次。雙方完成了“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第二輪審讀,確認了新的海上務實合作項目。由此可見,中國-東盟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朝著縱深發展。除此以外,中國也積極參與東盟框架下的系列包括反恐、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演習,以提升聯合打擊海盜及恐怖主義的能力,深化在海上安全方面的合作。
隨著南海地區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上升,中國同南海周邊國家的合作步伐逐漸加快。如中越北部灣聯合巡邏活動。自2004年簽署協定以來,截止至2019年,共聯合開展了18次聯合檢查,不斷加強了兩國在海軍、漁政等方面的合作。中菲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也在海上搜救、海事安全等內容加強了雙方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
三、中國未來在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中的策略實踐
以“一帶一路”的經濟聯系建立“工具性”聯盟。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需要建立在一個高度信任的關系上,而這種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要以經濟上的相互依賴為基礎。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加大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機會,就增加了雙方進行經濟政治互信的籌碼。因此,中國更應該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平臺,尋求最大公約數、擴大合作面,進一步建立起“工具性”聯盟。確保南海周邊國家能共享發展成果,提升政治互信。加速中國與南海周邊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將南海地區的非傳統安全領域相關議題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實現經濟利益深入交融。
秉承“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減少“共識赤字”。西方國家向來鼓吹自由主義,企圖在用自由主義的“價值聯盟”實現對全球治理秩序的把控,南海地區也不例外。而與西方觀念不同的是,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大國同其他國家命運緊密結合,主張融合共存。非傳統安全問題性質決定了各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政治互信不足的情況下,中國更應該堅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為核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構建高效有序的合作機制提供價值支撐。要減少同東盟國家之間的“共識赤字”,處理好中國同東盟之間的關系,編織出更為緊密的“共同體”網絡。
妥善應對域外大國介入,尋求低敏感度的有效合作。基于南海地區的戰略重要性,美日澳等域外大國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是長期存在并難以改變的事實。想要趨利避害,發揮域外大國在地區安全中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在南海安全問題上展開大國協調。中國應該抓住合作共贏的機會,加強與美、日等國的戰略對話,管控同域外大國的分歧,避免雙方發生沖突對抗。在回避高敏感性問題的同時,注重開展在低敏高度方面的合作。
南海非傳統安全機制的建設和發展,應當順應地區安全形勢的變化并契合地區國家的需要。一直以來,中國都積極參與并投入到南海地區非傳統安全合作機制的構建中。在當前海洋安全形勢越發嚴峻之際,中國應攜手南海周邊國家,以非傳統安全合作為切入點,積極作為,勇擔責任。構建起以良性互動為特征的新型南海地區安全合作機制,打造合作共贏的海洋伙伴關系,走互利共贏的海上安全之路,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海上安全秩序。
參考文獻
[1]吳世存.關于構建按耐地區安全合作機制的思考[J]邊界于海洋研究,2018年1月,第3 卷。
[2]王敬東,李世斌.中國與東盟各國將在海事領域進行廣泛合作與交流中國-東盟海事磋商機制第一次會議在廣州召開[J] 中國海事, 2006(01)
[3]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網.中越攜手踏上新征程 續寫漁業合作新篇章,廣東省農業農村廳,2019年6月5日
[4]李忠林.南海安全機制的有效性問題及其解決路徑[J]東南亞研究,2019(05)
[5]參見涂少彬.全球治理視角下南海安全合作機制的構建》[J]法商研究,2019(06)
[6]任遠喆,劉漢青.南海地區非傳統安全合作于中國的角色[J].邊界于海洋研究,2017(03)[7]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四次高官會將在京舉行,鳳凰網,2012年1月12日。登陸時間:2019年12月4日。
[8]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人民日報海外網,2018年10月4日。
[9]劉振民.穩步推進南海沿岸國合作—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南海分論壇上的演講,中國外交部網,2017 年 3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