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彭嫚麗 郭德厚
摘 要:“精準扶貧”政策是新時期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對于做好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高校就業指導面臨供需精準度不高、目標精準度不高和效果精準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和制約,以集合了時間和空間的重要概念即“精準扶貧”視角進行觀測,高校可以從精準提升畢業生求職能力、求職心理水平、法治觀念和職業道德對接落地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實現扶貧扶智、促進民生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精準扶貧;就業指導課程;精準化
全國扶貧工作已進入脫貧攻堅的沖刺期,面臨著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1]的巨大挑戰。黨和國家不斷深化對扶貧工作的探索,2013年11月習近平同志考察湘西地區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在貴州考察期間他又對幫扶困難群眾工作提出了“精準化”新要求。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對“教育扶貧”給與明確定位:教育擔負“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使命。
一、“扶貧攻堅”政策的哲學啟示
“扶貧”是指保護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2]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為了消滅貧困、實現共同富裕,黨和國家依據當時的國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扶貧工作提出了針對性的目標要求,而在新的歷史階段,國家對扶貧工作科學地提出了扶持對象、項目、資金使用、措施到位、派人、脫貧成效等六個方面精準化的要求。把握好扶貧工作的精準化的新要求變化,筆者認為應當對精準扶貧的內涵作深刻的解讀。
1.扶貧攻堅的“精準”概說
“精準”是一個集合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指的是統一了時間感念中的精確和空間位置上的準確[3]。精準是在對事物本質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達到了對規律的完全掌握和自如利用,就是在恰當的時間在恰當的地點完成了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因而可以說,精準是對各項工作提出的最高要求,它不但需要透過現象了解事物的本質,而且需要在完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1)幫扶對象和目標的精準
幫扶需求是動態的。一旦制約貧困的瓶頸被打破,幫扶的需求將會縮小。相對應的,政府也應當制定防止富裕人口返貧的防火帶。幫扶目標是動態的。一是個別家庭的幫扶目標應該是按照地區的總體經濟發展情況,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幫扶標準,并按照時間序列制定階段性扶貧目標、漸次提升扶貧水平。二是地區幫扶的目標應當著眼于全國的大局,立足于區域發展的階段性和稟賦性,逐年適當提升經濟發展總量。
(2)幫扶政策和人財物資源的精準
幫扶政策是動態的。一是要分類扶貧,因戶因人而異、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從根本上提升困難家庭的經濟造血功能、徹底擺脫貧困。二是把握政策的力度、節奏和方向,引導資源流向效率最高、需求最旺的地區,確保幫扶政策落實到位。人財物資源的配置是動態的。一是幫扶地區和單位的資源調撥力和調撥效率是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銜接,受到國際國內諸多因素的影響,要適當保持幫扶資源所占比例。二是被幫扶地區的資源總量要保持適當的規模增長,確保扶貧工作的成效能夠穩定固化。
2.扶貧攻堅的“精準化”的哲學思考
(1)堅持時空統一的動態平衡。時間和空間是內在統一不可分離的,在描述事物在空間中的運動變化時,需要把時間因素和空間因素結合起來。時空概念是精準扶貧工作最顯著的特點,離開了時空概念,扶貧將成為沒有方向的迷航小舟。我國是國土面積大、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的多民族國家,自然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智力資源等眾多要素的制約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扶貧、脫貧的難度參差不齊,扶貧工作只有在動態中精準把握扶貧需求和供給線,才能做到扶貧資源的精準配置、因時因地精準脫貧。
(2)堅持創新突破的方法革命。創新的前提是對工作對象、工作環境、工作基礎等有清晰的把握,因而可以說,充分調研、掌握新情況是做好扶貧工作的前提。其次,方法創新是把握扶貧開發節奏的有力支撐,綜合利用國內外最先進的研判系統、分析方法,特別做好扶貧資源的swot分析。再次,手段創新是扶貧開發的技術保障,國家應當大力開發利用大數據指導精準扶貧的高新平臺,做到資源流向清晰、資源成效可視、扶貧工作可量化。最后,思路創新是精準扶貧工作的戰略基石,為此要做到合理分層、堅持做到因村因戶開拓資源優勢,做好政策激勵、引導貧困戶依靠自身稟賦優勢脫貧。
(3)堅持內因與外因相結合。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推動矛盾雙方的狀況和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扶貧工作應當注重內外結合,智力培育工作不可遺缺,也就是注意經濟脫貧和精神脫貧并舉,堅持精神脫貧占優先地位,扶人扶智幫助樹立生活自信。
二、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精準”問題
1.課程供給側的匹配度不高
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精準度不高,主要集中在課程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體系的重構和教師自身品德修養五個層面。盡管高校就業指導課已作為公共必修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然而受限于短暫的課時、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人員隊伍的不健全。教學目標的全面覆蓋引發泛化反應,導致高校就業指導課在目標精準度上,難以匹配學生專業特性的個性化需求,對于課程內容只能進行普遍意義上的宣傳和教導,無法精準匹配學生求職需求和就業目標設定。此外,參與課程教學人員隊伍匹配度也不高,一方面源自教學人員隊伍不穩定性高且流動性大,另一方面源自教學人員隊伍的局限性,隊伍基本是由兼職教師和分身乏術的輔導員組成,缺乏專業化、市場化的教學技能,在教學效果上難以保證持續性的成長。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指導課程精準度的提高。
2.課程需求的精準度不高
目前,大多數地方高校的就業指導課普遍存在學生需求與教授課時、教授內容匹配度不高的現象。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4]大學畢業生對就業指導課認為非常滿意的比例是比較低的;認為滿意的學生會占到10%左右;認為一般滿意的占比眾多,基本上會高于50%;認為不滿意以及非常不滿意的人員占到總比的30%左右。比如,在問及“是否有必要開展就業指導課”時,80%的學生會認為有必要,認為沒有必要的占到總比的6%左右。然而在認為有必要開展就業指導課的學生中,只有13%左右的學生會對課程內容持滿意態度,這就使得學生需求問題在滿意度調查結果之間顯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在供需精準度不高、學生個性化需求強烈的發展下,進行高校就業指導課精準化供需項目的調研,迫在眉睫,實有必要。
3.課程實踐效果的滿意度不高
促進高校畢業生的求職能力提升是就業指導課程“扶貧攻堅”的最大功能。但從麥可思研究調研的2017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和就業滿意度的數據[5]觀測來看,有20%左右的大學畢業生存在半年內離職、就業不滿意的問題,因此就業指導效果的精準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就業指導課程“精準度”提升的思考
1.堅持時空統一原則,精準提升畢業生的求職能力
就業指導課程的求職能力提升主要通過如下方式實現:一是通過設置體驗式的課程內容,讓學生通過制作求職材料、檢索使用求職信息、模擬招聘活動、參加招聘會等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職場應變能力;二是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邀請優秀校友、企業精英參等與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就業崗位認知、了解市場需求變化;三是加強課程延伸,可與國家現有的創新創業培訓體系銜接,例如鼓勵學生參加SYB創業培訓課程程、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提升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四是高校要與國家資助體系相結合,完善畢業生就業補貼制度,對于因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就業困擾的同學,鼓勵學生申請求職就業補貼,緩解經濟壓力;五是打造專業師資隊伍,加強授課教師就業技能培訓;優化師資隊伍組成結構,例如聘請有掛職經驗的教師、校內外就業創業導師、企業行業精英、優秀校友、就業輔導員協同授課,打通從學校到市場最后一公里。
2.堅持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精準提升畢業生的求職心理水平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的時代,雖然每年都有數百萬大學畢業生走向勞動市場,但市場人才需求總量仍然是急缺的。因此,導致就業市場普遍存在著兩個矛盾現象,一方面是企業用人單位的“用工荒”,另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對于這種現象很多畢業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進而盲目跟風,致使求職恐慌心理在畢業生群體中一屆屆蔓延,嚴重影響畢業生求職心理能力。然而,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承擔國情教育和心理指導的職責,畢業生可以通過上課了解到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沖突,了解到“就業難”現象并非因為畢業絕對人數的過剩;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問題,正確處理社會、學校和個人等的關系,理性看待“就業難”問題;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投身基層就業、報效祖國,把個人發展融入祖國發展。
3.堅持方法創新,精準樹立畢業生的勞動價值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作為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片面強調單方面地付出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應當堅持方法和價值創新,牢固樹立勞動法制理念。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應當把國家倡導的勞動價值觀灌輸學生頭腦,使學生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和“誠信勞動獲得合法收入”的勞動價值觀;同時,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時候,自覺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增加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弘揚職業道德、倡導干一行愛一行、團隊合作的愛崗敬業精神。培養學生在就業形勢較為困難的情況下,不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不隨意違約、不單純地追求經濟回報,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二是加強社會主義勞動法律教育,教育學生自覺維護法律權威,自覺學法、守法、用法,充分了解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自覺成為構筑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締造者。
四、小結
從“精準扶貧”政策的維度觀測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重大。當前高校就業指導存在供需精準度不高、目標精準度不高和效果精準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和制約,本文在提升畢業生求職能力、求職心理水平、法治觀念和職業道德對接落地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尤其是增強課程指導精準度進行探索,以幫助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穩定求職心理,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實現畢業生順利就業,是打贏就業脫貧攻堅戰,更是實現扶貧扶智、促進民生發展目標的關鍵所在,值得深究。
參考文獻:
[1]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l,2015-12-07/2018-10-03
[2]百度.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扶貧/1334433?fr=aladdin.2018-09-26/2018-10-03
[3]百度.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精準/3917869?fr=aladdin.2018-09-26/2018-10-03
[4]陳小娟、肖翰.高校就業指導課滿意度調查研究[J].山西青年,2018(1):216
[5]麥可思研究.一言不合就辭職?畢業半年內未離職群體就業質量更高[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IzNzAxNw==&mid=2653061695&idx=3&sn=c262b0a1a9fedb523508d34168e357dc&chksm=8ba61f89bcd1969f399e9ff7d167df6cf87e85f5edbd8028609e0c46c0f8c6230eb831644dce&mpshare=1&scene=23&srcid=10129ZBikcZOSmJ3XSe9mDni#rd.2018-06-24/2018-10-03
[6]曹立.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豐富與發展[EB/OL].http://www.sohu.com/a/152115547_117159##s1.2017-06-26/2018-10-03
[7]池忠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與實踐模式探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作者簡介:
楊陽(1988--)男,惠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就業創業研究。
彭嫚麗(1986--)女,惠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創新創業研究。
郭德厚(1982--)男,惠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青年德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