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末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都是巨大挑戰,中國在此次抗擊疫情中行動迅速,貢獻巨大,為世界抗疫做出巨大貢獻。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既是對國際社會負責的態度,也是大國擔當的體現。中國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講述抗疫之路;以富于創新的形式,充分闡釋抗疫之美;以喜聞樂見的方式,細致傳播抗疫之聲;以軟硬兼具的手段,科學認識抗疫之法。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抗疫故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作者簡介:吳楠楠(1995-)女,漢族,河南上蔡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1]。2016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2]。2020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強調,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疫情發展,要主動回應國際關切,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3]。因此,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既是對國際社會的回應和國際輿論的反擊,也是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和中國化危機為轉機的良好機遇。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需要客觀理性之態度,具體豐富之形式,細致入微之方式,科學正確之方法,方能增強公信力、信服力和感召力。
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講述抗疫之路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面臨的挑戰和詆毀也愈發增加。有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充滿敵意,不愿實事求是地看待中國的發展和進步。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中華民族顯示了面臨危機的大國力量和大國擔當,要正視國際輿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講述中國抗疫歷程和貢獻,增加國際認同感和說服力。
(一)求實求是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
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4]”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5]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堅持“實事求是”,將其寫在指導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理論旗幟上,是我們黨和國家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上有許多聲音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為抗擊疫情做出的努力充滿質疑,如《華爾街日報》刊發的充滿種族歧視色彩《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一文,丹麥《明鏡》雜志刊發的充滿諷刺挑釁的漫畫;也有人開始唱衰中國,稱“新冠肺炎疫情是壓倒經濟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世界與中國脫鉤的良好時機。這些言論與中國實際情況極為不符,我們需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夸大取得的成績,也不容忍不實的污蔑,客觀看待中國抗疫之路,并將中國抗疫故事講給世界人民聽。
(二)客觀講述中國抗疫之路的不足與成績。
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共同協作、各行各業同舟共濟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取得許多實質性的成果,但也有很多不足,例如,在疫情之初,有些醫生做出錯誤的判斷,有些干部素質能力不足,有些地區沒有大局觀念等,這些問題暴露出國家危機應對能力的短板,是需要我們反思和改正的。但是,中國總體的抗疫行動是值得肯定的,具體可從五個方面來看待。第一,中國共產黨的決策力。在危機來臨時,中國以最快的速度“封城”,這是其他國家前所未有的決策,也是極為正確的決策。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說,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世界上可能有三分之二的人會受到感染,這是無法想象的。第二,黨中央的群防群控能力。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使軍隊、醫療、工業、交通、教育等部門協調一致,堅守全局意識,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第三,全國人民的團結力。社會各界人士主動投身抗疫戰斗中,各盡所能,或捐款捐物匯聚愛心,或身體力行,響應國家號召,不出門為祖國添亂。第四,中國工業的行動力。以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為例,只用數十天便拔地而起投入使用。第五,中國各行業的科技力。7天分離毒株,大數據追蹤疑似病例,無人機喊話,無人超市等彰顯出中國的科技能力。
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民族,困難和挑戰越大,凝聚力和戰斗力就越強[6]。基辛格曾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7]。這都是源于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面臨危機時不退縮,實事求是地作出決策,在危機中學習經驗,尋找不足,及時改正。
以富于創新的形式,充分闡釋抗疫之美
中國從不缺乏好故事,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8]。因此,需要將中國抗疫故事以樂于接受、廣于傳播的形式講給世界聽,將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分享給世界各國,為此次抗擊疫情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以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感化人。
習近平指出,要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9]。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除了用傳統的文字和語音播報形式,用繪畫、電影、表情包等新文藝形式增加作品的感染性和真實性。首先,漫畫作為繪畫的一種形式,由少數人的興趣愛好變為人們的普遍讀物,因其趣味性等特點使得不分年齡界限、學科背景在人群中廣為傳播。中國抗疫故事與人生活息息相關,新冠病毒作為抽象的醫學概念,通過漫畫這一形式,不僅能增強傳播力,更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豐富的想象空間。其次,以電影作為文化的傳播方式是許多國家積極實踐并取得突出成果的形式,這次疫情對中國來說是一次危機和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生動的素材。以中國事例改編的電影如《中國機長》,一經上映就取得驕人的成績和良好的口碑,傳遞出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中國對此次疫情的投入之大、反應之迅速若能拍出優秀的影視作品,定能增強中國抗疫故事的影響力。最后,由于網絡和在線聊天工具日益普及,表情包在在線聊天中的應用變得極為廣泛和便捷,制作抗疫表情包有成本小、時效短、數量大、傳播廣等優點,為中國講好抗疫故事助力。
(二)以豐富多變的主體說服人。
此次中國抗疫故事的參與者包括中國的每一個人,廣大的國際華人朋友和國際上的愛心人士,每個人都為這次戰“疫”貢獻力量,讓十三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10]。講好中國抗疫故事,不但是國家的事,也是每個參與者的責任。首先,中國人是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主體。疫情防控期間,每個中國人都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主動配合國家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個人故事匯聚成中國故事,正如世界衛生組織赴中國考察專家組成員布魯斯·艾爾沃德所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很強烈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愿意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其次,武漢人民是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生力軍。正如鐘南山在采訪中提到“武漢本就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在這次抗疫中是付出最大、最多的,是對疫情情況了解最深、最真的,武漢人民的故事更感人、更真實、更動人。最后,每個在中國的國際友人和遠在大洋彼岸的華人朋友是講好中國抗擊故事的有力幫手。他們心系祖國,為抗擊疫情奔走于異國他鄉,為抗擊疫情付出良多,講述抗疫故事必定更為客觀全面。
以喜聞樂見的方式,細致傳播抗疫之聲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危機,但是國情不同,中國抗疫經驗發揮的作用便大不相同,針對不同國情取長補短,與實際結合是良策。此外,國際社會對中國抗疫的行動態度大不相同,有人評價“戰術上有問題”,也有人說“戰術和戰略都沒有問題”,針對不同態度,應采取不同方式傳播中國抗疫之聲。
(一)針對不同國情,細致講述。
中國抗擊疫情的結果,是我國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成果。各國由于國情不同,面臨疫情采取的手段和成效也大為不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中國經驗是成功的經驗,可以為世界各國抗擊疫情提供借鑒,要提高講故事的能力,以幫助那些愿意聽取中國經驗的國家度過危機。比如有些國家信奉宗教,可以將中國抗疫故事與宗教有機結合,以提高聽者的興趣和可接受度。對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于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1]。總之,國情不同,講故事的切入點也要理性思考,多加耐心,細致講述,將中國抗疫故事與本國經濟、社會、文化、習俗等有機結合,發揮效果。
(二)面對不同態度,妥善講解。
面對中國突發的疫情,有些國家及時伸出援助之手,舉國之力捐助醫療物質,有的派出醫療衛生領域專家前來“硬核”援助,有的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暖化人心;而有的國家不但袖手旁觀、冷言嘲諷,甚至大肆宣揚“中國陰謀論”,有的地區還散播謠言聲稱中國人是“零號病人”。面對不同的國際態度,中國抗疫經驗的分享于部分國家和地區而言是對牛彈琴,不但不接受好意可能還會拒絕幫助。對于幫助中國并且樂意聽取中國抗疫經驗的國家和地區,我們應投桃報李,針對他國具體情況,給予方案上的指導、物資上的援助、心理上的溫暖、技術上的分享,妥善講解中國抗擊疫情的故事,建議他國針對本國國情加以修改,盡快度過難關。而對中國抱有敵意的國家,我們也應認識到人類命運休戚相關,“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病毒是我們共同的敵人,我們應以最大的包容性幫助他們抗擊疫情。中國先哲老子講:“大邦者下流。”就是說,大國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我們期待時間能夠消除各種偏見和誤解,也期待外界能夠更多以客觀、歷史、多維的眼光觀察中國,真正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12]。
以軟硬兼具的手段,科學認識抗疫之法
(一)以精神之感染,充分認識中國抗疫故事。
中國抗疫故事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故事。中國人民是具有中國精神的,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人民發揮了偉大民族精神:中國創造精神、中國團結精神、中國奮斗精神、中國夢想精神,這是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強大精神動力。首先,要講清楚偉大民族精神是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戰“疫”的精神支柱,不論是一句句堅定有力的“我是黨員,我先上”,一封封壯懷激烈的“請戰書”和“入黨申請書”,還是“十日奇跡”火神山、“硬核”宣傳標語、“一夜奇跡”方艙醫院等都體現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人民力量。其次,要講清楚偉大民族精神是各行各業同舟共濟、科學戰“疫”的精神紐帶,不論是醫療戰線日復一日在防護衣和口罩下的堅持,基層干部奔走于社區之間宣傳、防守隔離的重要性,還是人工智能領域默默的守護,提供公開透明利好的輿論信息,教育、交通、銀行、電力等部門毫無怨言的配合都是中國抗疫故事的組成部分。最后,要講清楚人民力量來自黨的領導和為人民服務的政府,若人民是抗疫的主力軍,政府則是抗疫的先鋒力量,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才會快速取得抗擊疫情的階段性成就和即將到來的勝利。
(二)以立法之手段,科學認識中國抗疫故事。
中國抗疫故事是國際社會學習的典范。講好中國抗疫故事不僅是中國人的事情,也是國際社會的責任,應發揮國際力量講好中國抗疫故事。世界衛生組織多次贊揚中國為抗疫采取的行動和付出的努力,這是全世界抗擊疫情和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范本。首先,疫情并沒有結束,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應及時肯定中國此次抗擊疫情的貢獻,并號召國際社會向中國學習,減少國際輿論,增強抗疫信心。其次,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應派遣相關專家學者學習研究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制定成文,將中國抗疫經驗推廣為國際通行做法。最后,戰勝疫情后,可以申請將中國抗疫經驗加入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條文,為以后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向世界各國提供應對之策和標準,為世界人民提高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這既是提高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方式,也是為那些沒有能力獨自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國家和地區提供的經驗和方法的手段。
小結
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故事暴露了中國許多短板和不足,需要客觀看待,及時糾正,但是總體上對世界而言,中國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的經驗寶貴,貢獻巨大。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中國國際地位,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手段,這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國內外人士合作,需要探求不同方式,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
[2][9]習近平在黨的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
[3]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04.
[4]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
[6]習近平.同印尼總統佐科通電話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12.
[7][美]亨利·基辛格.論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8][1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8-20.
[10]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31.
[12]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30.
通訊地址:上海市徐匯區桂林路100號
郵編:200234
聯系電話:19821837657
郵箱:26877660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