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漫慈
摘 要:在我國高質量全面培養醫學人才的大環境下,如何做好中醫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然而中醫師承教育與高等院校教育作為中醫人才的主要培養方式,一直以來不容易融合,造成了資源上的浪費與培養人才效果上的弱化,探討師承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結合在培養中醫藥人才過程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中醫;人才;師承教育;高等教育
教育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的《關于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中醫藥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將師承教育的重要性再次明確出來,要將高等教育與師承教育有機的結合,形成獨居特色的教育模式體系。
一、中醫醫學現有的教育模式
1.師承教育
師承教育是指采用師承的方式進行教育,師承即在學術、藝術、手藝等方面的一脈相承,對于中醫來說師承是我國從古到今最為常見的傳承手段,雖然當前中醫的教育模式有中醫學院的高等教育,但是師承對于一些較為獨家、有特點的醫療方式與中草藥方來說還是主要的傳承手段。師承教育對于中醫來說有不可替代有優勢,就在于其豐富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傳承,一些中醫醫師的獨特技術與獨家秘方,只能通過師承來教授。師承教育不足的地方就是,教學較偏,不成規模,很難形成學術理論讓更多的學生學到。
2.高等院校教育
中醫學科進入高等院校的時期也比較早,但是相比于西醫來說還是發展的比較緩慢。高等教育的優點,一方面是教授的學生多,可以大數量的同時教授醫學課,另一方面,按照教學大綱教授,學習比較成體系,學生能夠學習專業以外的綜合知識,有利于中醫學的創新發展。高等院校教育對于中醫學人才培養的一個主要的弊端就是經驗傳授不足,不能將中醫的獨特性傳承下去,另外,中醫中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難以傳承。
根據教育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所做的規劃,到2020年,做好高等教育與師承教育的結合,并在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這三個重要的醫學人才培養階段要將師承教育貫穿始終。這樣的指導意見較為符合中醫藥事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和中醫醫學發展的實際。
二、實現高等教育結合中醫師承共同育人模式的建議
進一步深化醫教協同。按照《關于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精神,要全面推動師承教育與高等院校教育相結合,進一步優化中醫院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醫教協同,推進深層次的改革,就是重點要培養好學生的中醫藥理論基礎與臨床實踐能力的相結合,通過高等院校的綜合教育與師承的傳統教育,增強醫德培養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升,推動高校專業教育與師承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推進中醫藥理論著作的教師的親身解讀與臨床實踐印證相融合,更好的理解理論與發展理論。
提高高校的師資力量。中醫高等院校的師資力量較綜合性醫科大學,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要發展好高等教育與師承相結合,就一定要提高高校的師資配備與教學水平,要吸收鼓勵聘用國醫大師、名老中醫藥專家、中醫學術流派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高校固定、長期任職,在這個基礎上才談的上師承與高校教育相結合。有條件的中醫藥院校還可以單獨開設中醫藥師承班,傳授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逐步實現師承教育在所有學生中的全面覆蓋,進而符合我國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傳統,進一步的完善老中醫或不同學術領域的醫學傳承體系。
健全出師從醫的準出標準體系。高等院校與師承的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綜合能力考量的標準較為統一,學生獲得學歷學位就能夠代表一定的學術水平去從事某個職業。學生的從醫資格也是隨著高等院校的順利畢業而獲得,師承與高等教育結合,就要找到雙方準出的有效結合點,建立考核標準與出師從醫的資格認證體系。從這個趨勢來看,師承出師的標準一定較之考試等達標考核方式要更加嚴格,這也符合中醫師承方式的傳統。
加強中醫院校與醫院的對口銜接。一般來講師承教育的周期要比高等院校教育要長,尤其是體現在臨床傳授方面。高等教育在前面幾年都是以學習基礎理論為主,在臨床教育階段才能真正的體現師承方式的優勢。因此臨床實踐要充分的依托中醫院、中醫診所的臨床實踐,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學習鍛煉,有充分的經歷去理解中醫文化。通過醫院的實習崗位或是鍛煉經歷,解決好高等教育后的師承工作,也能夠讓學生在校期間更安心的學習。
中醫藥科學的發展需要走出中國自己符合國情的道路,鼓勵中醫藥專家積極投身于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也是對中醫教育的一種進步與改革。以多種形式開展師承模式,利用好國醫大師的學術經驗,依托好高校這個教學與理論研究的平臺,做好中醫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培養與挖掘,在醫師的資格評定上要做好激勵與鼓勵,例如,對國家級中醫藥大師或是繼承人,要給予與身份相匹配的教師教授資格,在一些研究領域可以直接入選與介入。對于選拔學生來說,師承形式無疑是一種榮譽與一生的學識傳授,要對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品德上嚴格考察,不但要依托高等院校的綜合教育,還要有醫生自身的考評標準,要與高等院校的教育腳步相一致,積極推進繼續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最終還是要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積極努力推動,開展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讓中醫文化、中醫事業更好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楊承芝,車軼文,孔令博,劉晉京,劉艷玲.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結合實踐的認識與思考——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J].中醫教育,2018(06).
[2]阮紅芬,潘露茜,王欣,施揚,侍鑫杰,陸玲丹,陸征宇.中醫師承教育的發展與當代創新[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