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迅
摘 要:藝術類紀錄片的拍攝對象和紀錄片自身包含的藝術特性決定了這類紀錄片藝術性所體現方面,一是拍攝內容(對象)的藝術性,其二是拍攝手法的藝術性。拍攝的對象是否具備藝術性是藝術類紀錄片創作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紀錄片通過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的交匯,向觀眾傳遞信息與觀感,承載著影視藝術的審美價值,直接決定了一部藝術類紀錄片的質量高低,一部真正的藝術紀錄片,應該是藝術品、藝術品創作者和藝術紀錄片創作者三方契合的藝術產物。
關鍵詞:紀錄片;藝術性;雕塑;創作
一、藝術類紀錄片概念界定
紀錄片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從屬于影視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表現藝術與再現藝術融合的綜合性藝術,與其他藝術品一樣,紀錄片的藝術創作過程,也是創作者的態度和思想凝練與傳達的過程。紀錄片發展的百年歷程里,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居于主導地位的創作理念一直處于變化之中,語境的改變也使得不同類型紀錄片應運而生。“從共性的角度出發,分析相關從屬關系之間的專屬性的個別差異,提煉出基于本體即‘紀錄片這一總稱之下的‘文化藝術類紀錄片的藝術特色,引申出此類紀錄片包含的內蘊價值的特色。”[1]因此對紀錄片的理解和分類沒有嚴格統一的衡量標準,藝術類紀錄片屬于按選題范圍劃分的一種紀錄片類型,通過紀錄某一藝術門類如美術、音樂、舞蹈、雕塑、戲曲等,傳遞藝術家的精神思想和其作品對社會的藝術價值。
藝術類紀錄片的拍攝對象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家,各藝術門類通過紀錄片的影像形式記錄其發展進程或藝術家的創作思想與美學追求,藝術品創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所處歷史背景是藝術類紀錄片內容的必要元素,藝術家對創作理念進行闡釋,紀錄片創作者挖掘藝術品背后故事與現實意義,以便觀眾更深入地解讀藝術家的作品。藝術類紀錄片的拍攝對象和紀錄片自身包含的藝術特性決定了這類紀錄片藝術性所體現方面,一是拍攝內容(對象)的藝術性,其二是拍攝手法的藝術性。
二、拍攝對象與內容的藝術性
拍攝的對象是否具備藝術性是藝術類紀錄片創作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這類紀錄片創作者應具備基本的藝術修養,能夠判斷出拍攝對象是否真正具有藝術性并且能夠欣賞藝術品的價值。英國廣播公司BBC近年來制作了一系列畫面精美、思想深邃的藝術類紀錄片,如《曠世杰作的秘密》《藝術的力量》《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畫廊外的天賦》《藝術創造世界》等,這些紀錄片的拍攝內容都是藝術家與藝術品。
《作為人類》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司拍攝制作的藝術類紀錄片,紀錄了當代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和他的雕塑作品。安東尼童年時期接受嚴格的天主教教育,宗教帶來的壓抑感塑造了安東尼孤獨而矛盾的內心,在三年的印度游歷中,他通過觀察街頭蜷縮的人群獲得頓悟,給他的初次雕塑作品帶來啟發,誕生了作品《沉睡之地》《形態》,從而走上了雕塑創作的道路。“如果你在成長階段是一名天主教徒,即使脫離了天主教本身,天主教也會影響你的一生。為了取代天主教的信仰而建立起新的系統,會成為畢生的事業。”特殊的成長經歷和考古學、人類學與藝術史的學習背景賦予了他藝術創作的原始力量和貫穿于之后藝術作品的主題:人與空間。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然具有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征。”[2]安東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中的形象母體是人,他的所有創作幾乎都有“人”的形象在其中,《沉睡之地》《北方天使》《母親的驕傲》《臨界物質》《亞洲土地》等作品中有可以直接觀察到的“人形”。而由鋼筋組成的作品《房間》系列中雖然看不見人形,但《房間I》中每個小矩形的高度都是按照維“完美比例”構造的,“維特魯威人說頭和身體的比例應該是1:8,下巴到發跡線的長度和手的長度一樣,而這(矩形)也剛好一手長。”安東尼的作品永遠在探討居住于人類生命的意義,在后期的藝術創作中,他將身體與空間的思考拓展到公眾身體與自己藝術品的關系,形成了創作者、藝術品和欣賞者三方互動的關系,體現了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這一藝術生產活動全過程的主體性特征。安東尼作品的審美性則體現在,石膏、鉛、鋼鐵、泥土、面包、紅外線等物質材料通過他的藝術再創造物化為“人形”,凝結了他對人、精神和空間的思考,成為可供他人欣賞的藝術品,這正是審美意識的體現。
三、創作方式的藝術化呈現
相比其他題材類型的紀錄片,藝術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對創作者的藝術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畫面的構圖、色彩、影調、鏡頭運動、解說詞語和背景音樂都需要仔細斟酌,使影片整體呈現藝術感。影視藝術就是畫面和聲音組合的藝術,紀錄片通過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的交匯,向觀眾傳遞信息與觀感,承載著影視藝術的審美價值,直接決定了一部藝術類紀錄片的質量高低。
1.畫面傳遞的美感與意境
“紀錄片是一種視覺感官上的藝術,是一種用形象敘述事實、用紀實抒發情感的表現形式。”[3]影視畫面具有敘事、傳遞美感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通過不同景別的組合在拍攝對象之間形成拍攝關系,運用光與影采用合理構圖使觀眾獲得審美體驗。
紀錄片《作為人類》的畫面組成部分中,包含大量的舊視頻資料、照片資料和人物采訪,這些部分屬于紀錄片中的資料組成部分,而安東尼藝術作品的畫面雖然占了較少比重,但針對不同地點不同形態的雕塑作品,畫面構圖、影調和鏡頭運動都采取了不一樣的拍攝方式。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大多采用自然光和環境光,拍攝外景時光線的狀態就顯得有位重要。影片以日出或日落時分安東尼的海灘藝術作品《Another Place》作為開頭,用固定鏡頭拍攝了一組海灘上的“人形”雕像,日光灑落在海面和沙灘上,靜止的雕像和動態的海鳥與海浪出現在同一遠景畫面中,海浪作為前景遠處海面上雕像的頭由虛到實,接上雕像的特寫,給人以靜謐和孤獨的感覺。在拍攝作品《地平線之域》時,由于雕塑在海邊的懸崖上,攝影師用航拍器圍繞作品拍攝遠景,反映了雕塑、海、地面三者的關系。雕塑是靜止的藝術,要將雕塑拍出美感,主要靠鏡頭的運動和光影的運動。《房間》的展覽位于室內,鋼筋建構出來的“立體空間”為主體,這部分的拍攝以運動鏡頭為主,通過機位的水平和上下移動拍攝整體與細節,展現了該部作品的透視感與張力,屏幕前的觀眾得以在運動鏡頭中觀察《房間》里的空間構造。結尾拍攝的方塊形態作品大多是外景,既有固定鏡頭也有運動鏡頭,航拍器可以用非常規的角度和運動軌跡展示雕塑的各種形態,固定鏡頭的拍攝中雖然雕塑不動,但采用延時攝影展現了光影的變化,冰冷的物質在光線的映襯下也會在觀眾心理產生溫度感。
2.聲音渲染的情緒與氛圍
紀錄片中的聲音可分為語言、音響、音樂三個部分,繼續往下細分語言可分為對白、獨白、旁白,音響通常指同期聲,音樂則分為具有聲源音樂和無聲源音樂,這些聲音都對紀錄片的轉場、傳遞準確信息、渲染氣氛、抒發情感、豐富層次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人類》中加入了大量音樂片段,都屬于無聲源音樂,也就是畫面中沒有發出聲音的人或物,是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加入的音樂。在展示安東尼用鉛包裹的各種藝術物品時,采用節奏輕快類似于三角鐵演奏的打擊樂以配合快速跳切的畫面。主題音樂具有奠定藝術類紀錄片情緒基調的作用,安東尼的對白部分闡述了關于他作品的許多主題:人、空間、孤獨、凝視等,整部影片的主題音樂以弦樂為主,節奏舒緩綿長又富于變化,低音提琴的低沉、小提琴的幽婉都融合在主題背景音樂里,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沉思,正如安東尼的藝術作品中蘊含的這些主題。除了用音樂渲染情緒和氛圍,語言和音響同樣能夠增加藝術類紀錄片聲音的藝術性。當旁白說到“我們閉上眼睛時居于怎樣的空間,沒有維度,沒有先決條件,似乎讓我們可以無限延伸”時,采訪者兼展廳觀眾Alan Yentob行走在鋼鐵雕塑品中,用力拍下物體,發出巨大的擊打聲和悠長的余音,作為旁白的語言和音響聲在這里以互文的方式形成了合一,余音同時還實現了轉場的目的,配以快速切換的安東尼舊照作為下一段成長經歷講述的銜接。可以說在藝術類紀錄片中聲音不僅渲染了氣氛抒發情感,還能夠傳遞更豐厚的信息,并結合畫面引領觀眾進行深深度思考。
四、藝術風格的一致性
藝術風格是藝術作品整體呈現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對藝術類紀錄片而言,紀錄片創作的整體節奏和風格要與拍攝對象的藝術氣質形成呼應,也就是在拍攝內容和創作方式的藝術性上要具有一致性,這里的“一致“指的是整體方向契合,比如畫面和聲音的應用要符合拍攝對象的藝術感覺,這是創作藝術類紀錄片的重要條件。
拍攝對象和紀錄片創作方式契合。《作為人類》中通過對其他藝術家進行采訪介紹了安東尼和他的作品《視界》,該作品產生于倫敦遭受恐怖襲擊兩年之后,英國民眾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生活在不安與恐懼之中,安東尼與團隊將多個人形雕塑面對著海沃德美術館置于周邊的建筑物頂上,給觀展的觀眾以被無聲凝視的感覺,“空氣中彌漫著恐懼和安靜”這里對雕像的拍攝角度平視、俯視、仰視皆有,但這組鏡頭中無一例外都使用了固定鏡頭,這與《視界》所要傳達的思想是吻合的,當觀眾置身于美術館時四周的雕塑似乎都在靜默地凝視著自己,而攝影機作為紀錄片的“眼睛”也以固定鏡頭注視著那些沉重無聲的雕塑。
紀錄片創作者與藝術家產生共鳴。隨著技術的發展,拍攝設備越來越輕便,紀錄片的拍攝門檻較上個世紀大幅下降,但降低的只是拍攝方式的難度,相比其他題材紀錄片,藝術類紀錄片創作的難度更高,其難點在于紀錄片創作者搜集到相關資料后對拍攝對象的藝術感覺程度,簡單地說就是紀錄片創作者能不能看懂并理解藝術家的作品產生共鳴。《作為人類》的制片人兼采訪者Alan Yentob曾擔任BBC的音樂和藝術主管,在與安東尼的交流中,他對部分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讀,“我看到這些面包就想到了磚頭,感覺他為抽象的藝術賦予了人情味”與安東尼同時捏泥人時,Alan表達雕塑與舞蹈之間的聯系,與安東尼自如地進行個人經歷以外的藝術交流,這就是“共鳴”的體現,雖不強烈,但是藝術類紀錄片創作過程中所需要的。
五、結語
藝術類紀錄片因其題材的獨特性對紀錄片創作者的藝術審美提出較高要求,不僅要讓觀眾了解被拍攝主體的創作歷程,還要能夠解讀其作品的理念病準確傳達給觀眾,而這些正是藝術類紀錄片的魅力所在,一部真正的藝術紀錄片,應該是藝術品、藝術品創作者和藝術紀錄片創作者三方契合的藝術產物。
注釋:
[1]王碩.文化藝術類紀錄片藝術特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1
[3]范雨來.紀錄片中鏡頭語言的應用[J].2019
參考文獻:
[1]陳苗.藝術類紀錄片的視聽特色研究[J].傳媒,2015
[2]陳山青.BBC藝術類紀錄片視聽特色分析[J].電視指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