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而心理健康課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fā)揮著主渠道作用,但當前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若干問題,使其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知識融入到心理健康課程全過程,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革提出了有效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積極心理學;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尹德圣(1992-)男,漢族,天津人,教育學碩士,單位:天津理工大學學工部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在2017年發(f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心理育人”要“深入構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平臺保障“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而作為這一格局的第一個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之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歷來承擔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1]。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仍以傳統(tǒng)心理學的“問題導向”為基礎,讓大學生更多地關注自身的焦慮、抑郁、強迫等各種心理問題,這不免導致了各種弊端,這具體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2]。在教學目標上,當前的心理健康課程沒有明確的具體教學目標,主要關注大學生焦慮、抑郁、強迫等消極心理問題的預防和矯正,忽視了心理健康課程本該帶給學生的積極情緒的體驗和積極心理潛能的探索與開發(fā)[3]。而在教學內容上,當前心理健康課在案例選取、知識講授等方面,都存在著內容陳舊、消極等問題,往往把傳授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和干預等知識作為核心內容,強調如何通過課程教會學生識別和應對各種心理問題,這固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僅僅如此,很容易讓學生對心理健康的理解發(fā)生偏差[4]。在教學方式上,當前心理課程仍采用較傳統(tǒng)講授式方法授課,以教師為主體,側重于口頭灌輸,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抬頭率”都不高[5]。
大量研究表明,傳統(tǒng)心理學視角下的種種消極指向使心理健康課程的難以達到其本該有的效果[2][6],且個體的幸福感并不會隨著痛苦和障礙的消除而自動獲得,即使解決了種種心理問題,他們也不會自動獲得“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7],這些都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難以發(fā)揮出作為主渠道的應有的育人效果,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積極心理學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響
上世紀末,以塞利格曼教授為首的一批學者提出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這一理論[8],無疑為解決我國心理健康課程現(xiàn)存的種種問題拓寬了思路。與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等經(jīng)典心理學流派不同,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個體的積極特質、積極的主觀體驗和積極的客觀環(huán)境,它將研究對象聚焦于占絕大多數(shù)的心理健康的普通人群而不再是少部分的問題人群,旨在激發(fā)個體的潛能,提升主觀幸福感,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9][10],這不僅與我國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目的非常相似,更是與我國高校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不謀而合。
大量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學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11]、朋輩輔導[12]、團體輔導[13]等各方面的心理工作都具有指導性意義。研究者們同樣論證了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李榮斌認為,建立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之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14]。卿再花指出,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入,將給我國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教學理念和方法等多方面的革新[15]。而在實證研究方面,李向陽和楊伊生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積極心理教育課程的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和積極情感方面的得分要顯著高于傳統(tǒng)教育。
三、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改革的啟示
如前所述,一般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當我們以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去審視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時,我們也應將積極心理學理念和知識融入到課程的全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協(xié)同發(fā)力,才能完成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革。
第一,在教學目標層面,從“問題模式”轉向“積極模式”。將激發(fā)學生潛能、提升學生幸福感作為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課程中經(jīng)歷到各種積極的主觀體驗,著力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自身幸福、滿意、快樂等積極心理品質和力量,
第二,在教學內容層面:從“預防和矯正”轉向“發(fā)展和提升”。在現(xiàn)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中全面融入積極心理學元素,如在自我意識部分加入興趣、能力、自我效能感等積極人格品質的內容;在情緒管理部分加入積極思維、積極詮釋等積極主觀體驗內容;在人際交往部分加入信任、無條件積極關注、社會支持等積極的社會關系內容。
第三,在教學方式層面:從“講授式”到“體驗式”。從以“老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聚焦學生的積極體驗和主動參與,通過微課堂、團體輔導、素質拓展等各渠道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家庭作業(yè)、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幸福日記、快樂冥想等技術和活動,讓學生體會不一樣的課堂。
四、研究和展望
總而言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而積極心理學理念為其明確了思路,也有大量學者就此提出論證,但具體改革的效果和持續(xù)性如何,這方面還需要更多實證研究的支持。同時,如何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本土化,并融入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領域中,著力建設大學生的“陽光心理”, 從而切實達到“心理育人”的效果,也將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劉桂芬.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yè),2011(02):86-88.
[2]李志勇,李艷玲,徐瑞環(huán),李相南.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與實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19(03):51-54.
[3]田文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調查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9.
[4]涂春華.積極心理學對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啟示[J].國際公關,2019(07):46-47.
[5]鄭春雨.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02):27-29
[6]石杭科,潘小承.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研究——以暨陽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05):161-162.
[7]郭丁榮,任俊,張振新,F(xiàn)red B. Bryant.品味:主動用心地感受積極體驗[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07):1262-1271.
[8] SheldonM. King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 2001, 56(3): 216- 2171.
[9]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03):321-327.
[10]崔麗娟,張高產(chǎn).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02):402-405.
[11]吳迪.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J].滁州學院學報,2019,21(06):66-68+89.
[12]吳梅芬.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朋輩心理輔導實施現(xiàn)狀評析[J].科教導刊(下旬),2017(03):161-162.
[13]唐嵩瀟.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意義與應用[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0,37(02):61-63.
[14]李榮斌.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進策略[J]. 西部素質教育, 2019, 005(011):99-100.
[15]卿再花.基于積極心理學引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分析[J].普洱學院學報,2017,33(0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