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力
摘要:功利性閱讀消磨了基層干部寶貴的時間和興趣,規避功利性閱讀,強化閱讀價值引導,營造閱讀氛圍,培養閱讀興趣,讓思辨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有助于提升干部隊伍文化素養和干部綜合能力,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功利性;思辨;閱讀習慣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基層干部是建設者和宣傳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
一、功利性閱讀的客觀存在
老一輩人經常把讀書人稱為“文化人”,這些“文化人”并不都是高學歷,但是他們都酷愛閱讀,他們總是有著不同周邊人的氣質。在今天,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擁有高學歷的人也未必敢自居為“文化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敢問君習得多少?眾人都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何讀了書卻沒有“文化人”出眾的氣質呢?根源在于功利性閱讀讓我們只獲取了信息,而沒獲得知識和知識所帶來的力量。經典的習得必然是疑惑、思考、探索、豁然開朗與渴望之間循環往復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會內化于心,殷實有自信,外化于形,氣質出眾,德行過人。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
閱讀本身是受求知渴望、自身閱讀體驗和經驗的影響下主觀下意識的自覺行為。靠外力強行推進,或者主體知識積累不足,出現了急功近利的閱讀行為,即便閱讀也是功利性閱讀。例如不少干部談到在學生時代為了應付公共科目考試,平日曠課,考試前通宵背書。這種習慣導致知識儲備不足,工作能力弱,走上工作崗位后,起草文件照搬照抄,不結合部門實際情況展開具體分析。基層干部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例如工作后參加黨支部召開的組織生活會,自我剖析材料里永遠都有句“理論學習不精,有待加強。”為了加強學習,干部職工手機被“強制”要求安裝多種學習APP,為了能夠按時完成任務,每月都要登錄多個平臺,文章學習只要點擊進入并迅速滑到文末就算完成學習任務,對文章內容不感興趣,更談不上思考了。導致出現功利性閱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閱讀主體缺乏學習興趣、急功近利的不良學習習慣、以及缺乏良好閱讀氛圍等。培養基層干部良好閱讀習慣,提高人文素養,需要規避功利性閱讀。
二、培養基層干部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意義
20世紀30年代,葉圣陶就談到“所謂國力,不限于有形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等,一般民眾的精神和智慧也占著重要的成分,不讀書,民眾的精神如何能振奮起來?”這段話闡釋了國力與讀書之間的關系,基層干部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宣傳者又是文化強國建設者,培養基層干部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干部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需要。
個人層面:人類的發展是一場持續開展的接力賽,讀書讓文明得以傳播,通過圖書閱讀,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歷史的經驗和先人的智慧,傳承文化,傳播文明,推動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進而推動社會持續發展。基層干部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成為影響當地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閱讀能給基層干部帶來自信,通過閱讀,跨越時空的距離,傳承文明,積累知識,明白事理,增長智慧,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從而幫助基層干部從容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困難。
社會層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人民群眾在傳承基礎上創新、發展。培育人民良好閱讀習慣,是提取文化“精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化的客觀需要。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能夠完美收官,文化建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經調查研究發現,相對于貧困地區,小康地區干部思想解放,張嘴能說,提筆能寫,工作能干,綜合能力強,推動文化建設有力,當地文化氛圍濃厚,當地經濟水平發展較快,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高。中國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基層干部在廣泛的實踐基礎上總結出“扶貧先扶志”“智志雙扶”的優秀扶貧經驗,強化教育扶貧,拔掉思想窮根,推動“誠、孝、儉、勤、和”為核心內容的新民風建設有力,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等靠要”等導致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落后思想。動員全民閱讀,提升民眾素質,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廣大基層干部是宣傳者、建設者。廣大基層干部文化素養的提高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將繼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大的推動力。
三、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思路。
閱讀習慣是一個人閱讀力的基石。閱讀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產生持久的慣性。培養好的閱讀習慣要培養主體的閱讀興趣,規避功利性閱讀,鼓勵思辨性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強化閱讀價值引導,營造閱讀氛圍。閱讀是為了能夠獲得知識并指導實踐更好發展,而不是簡單停留在獲取信息的層面,這也是很多人為什么讀書不少而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平庸的原因。“知行合一”強調的就是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這樣的閱讀價值促使主體主動去閱讀,讀的過程探索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再次在實踐中發現疑惑,是一個認知——實踐——認知的過程。這樣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讀書與工作相得益彰,閱讀力和文化素養不斷得到提升。
基層干部工作忙,外出學習時間少,實踐水平往往難以突破文化水平制約。以支部為單元營造閱讀氛圍,強化閱讀價值引導,對提升干部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同一個支部的黨員實踐工作有交叉,充分利用主題黨日和三會一課組織生活開展讀書交流,結合實踐工作展開問題分析,答疑解惑,充分營造閱讀、交流、研討的氛圍有利于調動閱讀主體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閱讀興趣從選擇一本“好書”開始。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從培養閱讀興趣開始,培養閱讀興趣從選擇一本“好書”開始。“好書”不單指紙質版的書,也可以是一個好的閱讀平臺。信息化飛速發展,市場上多了很多粗制濫造的“書”,廢話連篇,平淡無香,讀者在“書”里找不到共鳴,更找不到豁然開朗的感覺。培養閱讀興趣要選擇讀“經典”,讀原著,經典作品往往傾注了作者半生乃至一代人的心血完成的,內容上能客觀反應那個時代的特色,文句表達干脆利落而又情感飽滿,畫面感強,符合主流價值觀,讓讀者更容易走進去并沉浸在情節里面,感受到作品帶來的樂趣。
現實生活中,由于工作繁忙,沒有將閱讀的好習慣保持下來的人也大有人在,特別是基層干部,朝八晚六在單位上班,回家陪孩子干家務,翻開一本書,沒一會兒又得放下忙別的,這就需要利用零碎時間實現高質量閱讀。為此眾多閱讀APP上線,但無奈的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文山文海里篩選一篇好文章猶如在大海里撈針,浪費了讀者時間還消磨了興趣。為此,中宣部開發了學習強國平臺,這款APP適用群體廣泛,包括黨政干部、家庭主婦、小學生等,內容真實客觀且豐富多彩,符合主流價值,是一款可以實現碎片化時間高質量閱讀的APP,讀者可以在里面搜索到感興趣的學習項目,被公眾評價為好“書”。
讓思辨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好的閱讀方式可以幫助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使閱讀主體產生更強的獲得感。朱熹的“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切己體察等。美國學者艾德勒和范多倫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部指導閱讀的經典之作。眾多閱讀方式都強調要重思考。
思辨性閱讀要求閱讀主體結合文句的語境,整體感知基礎上獲取信息,在邏輯思維層面展開推理,再結合自身實踐認知批判性質疑、論證、評價的一個過程。思辨性閱讀誘發閱讀主體展開層層思考的興趣;提高知識儲備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地分析文本的能力。在信息化和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新時代,培養思辨性閱讀能力,幫助閱讀主體在眾多的信息來源中找到依據,判斷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做出理智的判斷。
思辨性閱讀需要在精細化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和練習,綜合開發讀者直覺、形象、邏輯和辨證思維能力。思辨閱讀需要著重訓練閱讀主體解析結構、準確理解文本的內容表達方式和觀點、情感取向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到當前情境中分析復雜問題的邏輯能力。與功利性閱讀相比較,思辨性閱讀是閱讀主體篩選和識別信息、引發思考、整合消化知識的一個過程,功利性閱讀停留在獲取信息的層面,未能汲取知識。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文化強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的目標。客觀上要求,基層干部要更加注重讀經典,重思考,勤探索,習精華,做一名“心中有信仰,行動有力量”的干部,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任翔.中國閱讀文化建設探討[J]北京社會科學,2020.(10)
[2]孫城.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方法論和實踐路徑[J]教學新論,2020(09)
[3]郎玉林.功利性閱讀的機理探究與實踐啟示[J].綏化學院學報.2019(3)
[4]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習近平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作告[OL].https://www.sohu.com/a/428268720_671627,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