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依努爾·伊爾哈力
摘 要:新疆生活著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等多個民族,一曲優(yōu)美動聽的《新疆好》,唱出了天山兒女的心聲。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奏響了經(jīng)濟發(fā)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安寧、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凱歌。
關鍵詞:民族團結;認同
新疆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園,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家園繁榮富裕、和諧穩(wěn)定。今天,我們的家園迎來了發(fā)展的大好時期,各族人民都是家園的主人,但是分裂分子仍然想法兒破壞我們的大好局勢。因此,我們必須擦亮眼睛,牢牢記住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是我們建設家園的前提,是每個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沒有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我們就沒有辦法正常的生產、工作、生活,更不可能過上繁榮、富裕、和諧的生活。而要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各族干部群眾都要加強團結,共同努力。
一、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
民族團結是我國繁榮昌盛和新疆穩(wěn)定發(fā)展的前提。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里,要想不斷發(fā)展、繁榮、進步,必須要堅持民族團結,可以說,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如果國家不統(tǒng)一,民族不團結,就沒有社會的穩(wěn)定,就無法進行經(jīng)濟建設,各民族也就不可能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只有通過民族團結促進共同繁榮,國家的統(tǒng)一才能穩(wěn)固,中華民族才能振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順利實現(xiàn)。我國歷史上和現(xiàn)今的各民族都為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文化的形成和中華文明的繁榮做出過貢獻。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各族人民并肩戰(zhàn)斗,抗擊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wèi)了國家領土和主權。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把一個貧窮落后的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國家。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創(chuàng)新載體和方式,引導各族群眾人人都要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中,從我做起,從家人、同事、朋友做起,從身邊人、身邊事做起,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以一個個微行動,匯聚起民族團結的強大正能量。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邊疆,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區(qū)。新疆與全國一樣,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生活居住的地區(qū)。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這種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歷史上眾多民族長期融合、發(fā)展的結果,因而對中國歷史上新疆的民族發(fā)展、相互關系等問題進行總結,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所說的那樣:“新疆的歷史,就是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艱苦奮斗,共同開發(fā)建設的歷史。歷史一再證明,團結就興盛,就繁榮,分裂就動亂,就衰敗。這是新疆各民族發(fā)展進步的一條重要的客觀規(guī)律,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強烈愿望。”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新疆考察,對做好新疆維護社會穩(wěn)定、推進跨越式發(fā)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民族團結、加強黨的建設等工作進行調研指導。在新疆考察過程中總書記反復強調:“民族團結是發(fā)展進步的基石”“新疆的問題,最難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同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wěn)疆、長期建疆,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民族分裂勢力越是企圖破壞民族團結,我們越要加強民族團結,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鋼鐵長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樹立民族團結高于天的觀念,加強和創(chuàng)新民族團結工作,筑牢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二、民族團結,從我做起
1.從思想上不斷增強“五個認同”
中國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是中國各族人民,當然也包括我們新疆各族人民應當普遍遵循的認同。
(1)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就是認同自己的國家歸屬,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兒女的一員,就是認同自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對于我們這個國家的義務和責任。全國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都要強化國民意識,胸懷愛國主義。要把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家利益和祖國尊嚴,同一切分裂祖國行為作堅決斗爭。
(2)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就是認同自己的民族歸屬,認同自己所屬的族群(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等)都屬于中華民族這個更大的人類共同體。強調每個公民各自所屬的、構成中華民族的56個族群,都是中華民族家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3)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就是認同自己的文化歸屬。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首先表現(xiàn)在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還表現(xiàn)在對優(yōu)秀的各民族文化的認同。習近平指出:“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各民族都應該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4)認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增進各族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首先必須鍛造信仰認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經(jīng)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習近平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總開關問題沒有解決好,這樣那樣的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全國各族人民只有認同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以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為信仰,才能增進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增進各族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其次要增強理論認同。近年來,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呈現(xiàn)新的復雜局面,在馬克思主義占主導地位的同時,社會思想意識日趨多元多樣多變,一元多樣的態(tài)勢正在顯現(xiàn)。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指導思想,與多種社會思潮,多個輿論場,多個話語體系并存,其真理性和科學性受到了質疑和挑戰(zhàn)。習近平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堅決貫徹者。
(5)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選擇。增進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當今中國的時代主題,是黨和國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線。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首先表現(xiàn)為本質認同。要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是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其次表現(xiàn)為道路認同。道路問題是第一位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獨特創(chuàng)造。習近平指出:“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還表現(xiàn)為理論認同。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必須科學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既生動而具體地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又生動而具體地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鮮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證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仍然是共產黨人正確認識、把握和運用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銳利思想武器。”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還表現(xiàn)為制度認同。制度認同就是要自覺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規(guī)律。在我國現(xiàn)階段,制度認同更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必須牢牢抓住制度的本質和逐步完善的規(guī)律來增進制度認同。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
2.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作為一名受黨教育培養(yǎng)多年的少數(shù)民族教師,我清楚地認識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自治區(qū)黨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治疆方略,使新疆發(fā)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各族群眾過上了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在十九大開幕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半小時的報告,對于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前進的指令已經(jīng)發(fā)出,美好的未來等待我們前行。我們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黨中央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特殊關懷,永遠銘記祖國大家庭給予新疆各族群眾的無私幫助,時時處處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民族團結的認同,最終要靠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應該體現(xiàn)出團結的影子。不同民族的同胞比鄰而居,鄰里之間互敬一杯茶、共享一頓飯,農閑時最聚在一起嘮叨家長里短,農忙時聚在一起互幫互助,逢年過節(jié)彼此之間互道一句真誠的問候和祝福,親戚越走越親,感情越走越近。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才能真正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來來往往、說說唱唱、聚聚聊聊里面就有大政治,這些都是民族團結的生動寫照。
我們要學會互相學習和了解兄弟民族的風俗習慣、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尊重差異、相互信任,遇事少沖動,多溝通。要善待每個民族的同胞,凡是一視同仁,不偏心、不偏袒、不偏激。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堅決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是堅決不做。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踐行民族團結。
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對于那些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論,例如一些捕風捉影、蓄意歪曲事實、妖言惑眾的不實傳言,蓄意破壞民族團結的謠言,都要自覺加以抵制。學會一些辨識技巧,理性甄別信息真?zhèn)危坏┌l(fā)現(xiàn)信息實是,勇敢地予以戳穿,千萬不要被不法分子做蠱惑和利用。在關系民族團結的大是大非問題上,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形成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的銅墻鐵壁。
“天山雪松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把民族團結做細、做深、做實,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強大,讓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傳統(tǒng)代代相傳,美麗的新疆定能實現(xiàn)偉大發(fā)展,我們定能更好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國家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