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亞琴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把貧困治理擺在了治國理政的首要地位,為中國和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15年后,中國的脫貧事業進入戰略攻堅期,新時代脫貧攻堅戰略的內容豐富、思想深邃,蘊含著深刻倫理意蘊:“發展為了人民”是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倫理基石;“共建共享”是習近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倫理路徑;“公平正義”是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倫理原則;“共同富裕”是新時代脫貧攻堅倫理旨歸。
關鍵詞:新時代;扶貧重要論述;倫理
貧困治理不但是國家政治領域的難題,而且也是倫理道德領域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國家領導人結合新的歷史特點和方位,圍繞“為什么脫貧”“如何脫貧”“防止返貧”等問題提出了“兩個確保”“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等一系列新戰略和新思想,構建起了大扶貧的格局,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克難戰,截至2019年底,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到551萬。研究其內涵,將有助于我們從道德實踐領域維度理解其思想,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倫理思想寶庫,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引方向。
一、發展為了人民——脫貧攻堅思想的倫理基石
馬克思主義的倫理觀也認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i],習近平豐富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理論,指出“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ii]。習近平新時代脫貧攻堅為解決人的生存和發揮在那這一倫理問題提供了指南,發展為了人民是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倫理基石。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習總書記反復強調要讓人民有“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iii]習近平脫貧攻堅戰略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尚民和人本的科學理念,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要予以幫扶是而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重要步驟,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是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道德上的承諾。
新時代脫貧攻堅體現道德實踐品格。扶貧不是口號,扶貧要真切地改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生活的現狀,提升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確保到2020年時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通過深入基層走訪調查和研究,提出扶貧堅持黨的統一領導、社會和個人要全部發力,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和責任機制,堅持大扶貧格局,幫助貧困人口在產業上和能力上脫貧。
二、共建共享——脫貧攻堅思想的倫理路徑
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五大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而共享理念是新發展理念的落腳點和基本方式,共享也是消除貧困的最基本的倫理路徑。“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間奇跡。”打贏脫貧攻堅戰也要貫徹好共享的發展理念,共享理念是新時代的解決貧困問題的最強音,“走共享發展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倫理要求,也是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應該踐行的崇高倫理思想、倫理精神和倫理行為。”[iv]在中國的傳統倫理精神中,蘊含著共享的倫理成分,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發揚中國傳統的共享倫理要義和倫理精神,讓共享的倫理理念成為解決貧困問題的主要途徑,共享理念有助于國家把蛋糕做好并分好,達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共享的倫理理念體現新時代扶貧理念的實踐論和道義論內涵,具體指:其包含人人參與到創造發展的成果、人人享有發展的成果。
一是調動貧困地區的人口參與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堅持政府主導,堅持統籌發展,注重增強扶貧對象和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v],這是扶貧的內在要求,也是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的重要手段。共享體現在共建上,“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即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增強貧困人口的技能培訓,提升教育能力的目的就是為防止出現返貧或代際貧困,新時代扶貧就是要解決人口的內生動力,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能夠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參與者的身份和地位的真實性,這與新時代的扶貧倫理價值目標是契合的。
二是人人都能夠共享發展的成果。“發展是第一要務,然而,如果發展成果不能被人們共享,則這樣的發展只能是沒有道德價值的增長。”[vi]共享發展成果是發展的道德上的要求,共享倫理理念體現在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脫貧攻堅的目的就是每一個人都能夠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共享的倫理精神體現了個人權利的基本尊重,體現了尊重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的價值要求,而要幫助貧困人口早日脫貧,必須充分發揮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關注和幫助貧困人口的和低收入者,保障發展成果由人人共享。
三、公平正義——脫貧攻堅思想的倫理原則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分配踐行的倫理原則。習近平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vii],而新時代扶貧道路就是要消除貧困、縮小差距,實現社會的分配公平正義。
習近平指出,“不論處在哪一階段的發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vii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公正的體現就是用良序和良法來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利和發展權利,新時代扶貧就是以完善的公正的制度來保證貧困人口的合法、平等的權利,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正的扶貧制度是保障一切脫貧政策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習總書記指出,要從嚴治黨,真抓實干,堅持扶貧要確保扶貧中的資金、資源、政策到位,防止出現扶貧中的貪污腐敗,弄虛作假、數字脫貧等不公正的社會現象,精準扶貧就是保障貧困地區的人口在公正的制度中感受到公平,體會到公平感,安全感,讓脫貧工作落實落地。
新時代扶貧體現了分配正義的原則。扶貧就是去調節社會的分配關系,縮小地區、城鄉差距,以使社會達到公平正義,新時代脫貧攻堅指引我們以政府為主導和主體、個人為內生動力來進行分配,促進更多的生產要素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從分配制度上去給貧困人口予以關懷,彌補因生存環境和機會匱乏所給他們帶來的貧困。脫貧攻堅的戰略體系體現了社會成員權利的平等性,通過精準扶貧,貧困地區人口可以平等的享有醫療、教育、衛生等方面的保障權利和政治參與權利;精準扶貧從制度上保障了每個人都享有發展的權利,蘊含著公平正義的原則,從而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條件。
四、共同富裕——脫貧攻堅思想的倫理旨歸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ix]消除貧困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來,貧困治理的目的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民生,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通過扶貧,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更邁近一步,最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要消除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富裕是脫貧攻堅戰略的倫理旨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走的一步。共同富裕以經濟的高度發展為前提,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品質,保障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利,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有效地解決貧富分化問題,其具體的實踐就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動后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x],共同富裕的主體是全體人民。扶貧則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好的途徑,扶貧是幫助貧困人口不掉隊的精準路徑。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新時代扶貧的目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與倫理制度的合力作用下,彌補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的短板,改變民生,保障最少受惠者的權利和利益,讓人民有歸屬感、獲得感,增強人民幸福的福祉,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享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
注釋
[i] [德]馬克思,恩格斯著.共產黨宣言[M].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1.
[ii] 習近平.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4.
[iii] 習近平.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3.
[iv]向玉喬.共享發展的倫理解讀[N].中國教育報(理論周刊),2016-05-19.
[v]習近平.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4.
[vi] 向玉喬.共享發展的倫理解讀[N].中國教育報(理論周刊),2016-05-19.
[vii]習近平.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9.
[viii]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97.
[ix] 習近平.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3.
[x] 習近平.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