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霞
小說《荷花淀》是孫犁的代表作之一。初讀《荷花淀》時,筆者正讀高中,懵懵懂懂,只記得“水在兩旁大聲地嘩嘩,嘩嘩,嘩嘩嘩”,還心想這哪是小說,分明是詩。當時,語文教師評價說,它就是詩,它叫“詩體小說”。
光陰荏苒,后來,筆者成了職業高中的語文教師。重讀《荷花淀》,筆者禁不住拍案叫絕:孫犁太偉大了!抗日戰爭年代,孫犁能用如此詩化的語言、如此詩化的景物來表現一場戰爭,描寫戰火紛飛、硝煙彌漫之下的白洋淀的英雄兒女,令人深深敬佩。時隔70多年,筆者似乎都能透過濃濃的硝煙聞到淡淡的荷花清香,透過白洋淀兒女的成長看到革命勝利的曙光。掩卷深思,筆者認為,《荷花淀》寫作成功之處主要在于精彩個性的人物對話、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
一、人物對話
小說中,主人公水生回來時,水生嫂很自然地問:“今天怎么回來的這么晚?”一句簡單的問話卻寫出了水生嫂對水生晚歸的擔心。水生不直接回答,故意岔開話題,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想拖延時間,先說服妻子,畢竟是離家上戰場,生死未卜。水生嫂望著丈夫的臉,看丈夫的表情,感覺他有心事,不由擔心地問:“怎么了,你?”一個倒裝句寫出了水生嫂的緊張心情。這時,水生終于道出實情:“我明天要到大部隊上去了。”水生嫂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不滿的語氣卻表達了滿意的心情。她愛丈夫,更恨鬼子。至此,水生嫂的溫柔、賢良、勤勞、識大體明大義的形象幾近呼之欲出。
“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你有什么話囑咐我吧!”水生嫂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勞動婦女,她對自己的丈夫有著深深的眷戀與信任,但丈夫要去打鬼子,她不能拖后腿,她理應支持。經過丈夫的勸說,她感到自己丈夫確實是個好丈夫,不但體諒家里難處,而且革命也走在前面,她決心挑起生產生活的重擔,支持丈夫。小說中,兩個“嗯”字既有對丈夫的依戀,又有根據地婦女積極上進的覺悟。
至此,生動鮮明的水生嫂形象通過一段夫妻話別就淋漓盡致地塑造出來,誰能說這段對話不夠精彩,沒有個性?
更令人叫絕的還有幾個青年婦女克制不住對丈夫的思念,聚在水生家商量去探望丈夫。小說文本寫道:
“‘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
水生的女人說:“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們快去快回來。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
四個青年婦女直白說出探望丈夫很是難為情,但思念又使得她們心照不宣。看第一個女人說“忘下了一件衣裳”,多么充分的理由,讓人無法反駁,這是一個能說會道、伶俐乖巧的女人。第二個女人直接說“有要緊的話,得當面說”,好一個爽朗直率、質樸憨厚的嫂子呀!第三個女人說“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心存僥幸,為探望丈夫置危險于不顧,一看就是一個性急的冒失鬼。第四個女人說“俺婆婆叫我去看”,好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連一個借口都找不好,年齡應該偏小,托詞天真羞澀,還有點小可愛。而水生嫂說“聽說他們在同口安據點”,不虧為區小隊隊長的女人,表現謹慎、穩重。這簡單的對話又有哪一句不是個性化的精彩語言?至此,白洋淀的勤勞婦女群體形象似乎都活躍在字里行間。
二、景物描寫
小說的鏡頭沒有對準血肉橫飛、火光沖天、斷垣殘壁,展現的是月白、風清、湖光、水色、荷香,讓人感受到的是詩情畫意,既烘托了人物形象,又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小說開頭,對于水生家的小院子、白洋淀夜景的描寫渲染出清新、寧靜的氣氛,勾勒出水生嫂活動的背景。小說描寫了水生嫂月夜編席的場景,“纏絞著”“跳躍著”“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文本詩化了水生嫂的勞動場面,刻畫了她勤勞純樸的形象。小說寫道:“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這是妻子牽念丈夫的情思。白洋淀地域廣闊,白洋淀席子精美,這美麗富饒的家鄉,如今正被外敵侵犯,白洋淀人民怎能坐等羞辱,怎會不拿起槍保衛家鄉呢?這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也為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小說《荷花淀》寫道:“現在已經快到晌午了,萬里無云,可是因為在水上,還有些涼風。這風從南面吹過來,從稻秧上葦尖吹過來。水面沒有一只船,水像無邊的跳蕩的水銀。”幾個女人懷著極大的熱情去探望丈夫,卻沒能看到,多么失望,多么傷心啊,就像這沒有一只船的水面般失落,又像這跳蕩的無邊水銀般寂寥。同時,此刻的平靜安寧又與下文發生的激戰形成對比,為下文突現的險情埋下了伏筆。
“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銅墻鐵壁”“監視”“哨兵”這些字眼讓人嗅到了戰爭的火藥味,暗示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將在這平靜的環境中展開,“粉色荷花箭”指白洋淀的婦女們,成了“監視白洋淀的哨兵”,暗示昔日的粉妝女人將成為保家衛國的戰士,也寫出了這里就是敵人的埋葬場,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美不正是作者對河山的贊美與對人物的喜愛嗎?這詩情畫意不正是與情節、人物相輔相成嗎?
三、細節描寫
讀者要透過細節悟到人物的情緒變化,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思考其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水生說要到大部隊上去,小說這樣寫道:“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像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人們不難想象此時水生嫂內心的復雜:昔日夫妻恩愛,而此刻丈夫要上前線,自己要負起生活生產兩副重擔……但水生嫂識大體明大義的形象決定了她不可能將這種情緒表現出來,小說通過她手指震動映射了她內心的劇烈震動。水生嫂將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用這個動作迅速平復了情緒,克制了對丈夫的依戀,讀到這里,人們的心不由受到極大的觸動。一個識大體明大義、堅強的水生嫂又一次得到了呈現。
小說寫道:“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邊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里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這撈菱角丟菱角是多么尋常的場景,水鄉人的生活是多么的安閑平和啊!這熱烈、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悠閑平靜的景象,卻被后來的一場激戰、被日本鬼子攪亂了,激起了讀者的憤慨,同時使得行文富有波瀾,這細節寫得妙!
荷花淀激戰結束后,女人們各自尋找自己丈夫的臉,荷花變成人了?戰士們泅到水里摸魚,打撈戰利品丟在婦女們的小船上;有人摘了荷葉,頂在頭上,遮擋正午的陽光。透過小說的字里行間,筆者不由心想:這是戰爭嗎?這分明是一幕田園牧歌呀!這些細節描寫渲染了生活氣息,烘托了根據地軍民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下了汗馬功勞。
輕柔、清麗、蘊藉、簡約散文詩的語言,詩化雅致的戰爭場面、勞動場面描寫,生動傳神、蘊含豐富人物內心情緒的細節,都構成了小說獨特的藝術風格,為作品贏得“詩體小說”的美譽,也為孫犁贏得了文學流派“白洋淀派”創立者的聲譽。時隔多年,人們仍能透過《荷花淀》聞到陣陣荷花的清香!
(長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