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宏偉
摘要:傳統村落是一種優質的、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具有極高的經濟社會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 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村落的數量逐年減少,面臨著消逝的危機。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中國廣泛分布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
一、前言
中國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先民由采集與漁獵的游弋生存生活方式,進化到農耕文明定居生存生活方式的重要標志,是各民族在歷史演變中,由“聚族而居”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社會單元,是中國農村廣闊地域上和歷史漸變中一種實際存在的、歷史最為悠久的時空坐落。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多樣、文化成分多元,蘊涵著豐富深邃的歷史文化信息。中國村落文化通過其相互關聯、內在互動,成為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文化”與“母文化”。
二、傳統村落空心化問題
“打工潮”、“開發區就業潮”是導致傳統村落“空心化”問題的直接原因;農村基礎設 施的落后、住、行、學、醫等問題加快了傳統村落走向“空心化”的步伐。潛山市的傳統村落 如全國大多數村莊一樣,“空心化”程度比較高,青壯年大量進城,村莊更多扮演的是家屬區 的角色,村落缺乏勞動力,發展緩慢,總體呈現衰敗景象。
村落的空心化導致村中大量的民用住宅閑置,耕地閑置無人看管,致使土地 利用率大大降低,加之收入遠遠比不上城鎮人口收入。久而久之,傳統建筑由于 無人居住無人看管,缺乏維修而逐漸破敗,村落的人居環境也會遭到破壞,人們 生活的傳統空間將不復存在。留在村落的老人和兒童也會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 必須要提高村民的歸屬感,讓人回到自己的故土,才能更好的保護發展村莊。
三、傳統村落村落文化延續問題
傳統村落保留的多樣民族文化,是繁榮發 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作為活著的傳統 精神載體和表現形式,傳統村落的建 筑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復制 的靈魂厚度。嵌入傳統村落的傳統手 工藝、民俗及價值理念是極其重要的 文化資源,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體 現了村落的魂魄。要充分挖掘傳統村 落的特色文化元素,發揮獨有優勢, 把活的文化融入保護和利用全過程。 要注重打造公共空間,提升村民和 游客的參與感、體驗感 ;注重保護特 色文化元素,喚醒村民的共同記憶 ; 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加大宣傳 力度,擴大影響力。
四、傳統村落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措施以潛山市為例
(1)建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經濟合作社。作為村落保護和產業培育的實施主體。通過政 策優惠、資金扶持、入股分紅等多種利益吸引村民回鄉創業,減輕空心化問題。通過傳統文化 遺產、古建筑、土地資源流轉進一步開發產生價值。減輕產業凋零導致的經濟壓力。為規范和指導合作社發展,組織德高望重的長者、自然村小組長等成立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經濟合作社 管理委員會, 指導和協調村落保護工作。
(2)對特色建筑進行掛牌保護。①由相關部門出臺相應制度對傳統建筑保護提出具體要 求。②進行特色建筑普查工作,摸清現存特色建筑的數量、保存質量。③對特色建筑進行掛牌 保護,明確負責人。③對部分無主或多主特色建筑進行流轉,明確收益分成和義務。
(3)特色產業培育。傳統村落保護必須和產業培育結合起來,必須充分挖掘村落的物質 和文化資源, 推動特色手工藝等產業發展。以潛山市為例:天柱山景區、天柱山瓜蔞子、源 潭刷業、潛山彈腔、王河舒席、官莊桑皮紙制作技藝都可以作為當地特色,開發相關產業。特 色產業培育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村民為主體,激發村民保護熱情;政府前期 負責指導,后期負責規范;注重維護村落傳統生活方式,避免過度商業化和“亂改造”。注重 產業反哺,以產業發展效益反哺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4)充分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和村落文化。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傳統村落中的人都應該成為主體,首先需要將建筑和空間這些物的 因素放到村民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在村民生計、日常生活、社會交往、歲時節慶的背景下考察建筑和空間的意義。將村莊社會治理、文化資源利用等有機結合起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凝聚各方力量,把村莊的生活環境建設好,把村莊治理得更加和諧有序。在尊重村落文化的基 礎上,把規劃師的設計理念引入鄉村,包括古建筑修繕、文化傳承保護、產業開發、人居環境 改善等各個方面。讓傳統村落的各類要素真正活起來, 在活態中實現可持續的保護,把傳統 村落打造成一個安全、友善、富有生命力和充滿生活氣息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王賓,萬晨,龍文軍,郭金秀.傳統村落保護的探索與思考——基于安徽績溪尚村和潛山萬 澗村的調研[J]農村工作通訊,2019(15):52-54+2.
[2]劉志浩.基于可持續理念下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9.
[3]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調查報告(2017)[R]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智庫、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太和智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陳華文.文化重啟:傳統村落保護可持續的靈魂[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8,40(05):47-52.
[5]王小明.傳統村落價值認定與整體性保護的實踐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2013,34(02):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