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數字貨幣作為一種創新的貨幣形式存在哪些風險?面對這些風險,保險又能做什么?
近日,商務部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EP)試點。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消息,目前數字人民幣已經完成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將先行在深圳、成都、蘇州、河北雄安新區及未來的北京冬奧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后續視情況擴大到其他地區。
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設立數字貨幣研究所,研究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7年末,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商業銀行和中鈔公司、上海票據交易所等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貨幣(DCEP)的研發;經過3年多的研發,目前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已經進入內部封閉試點測試階段。那么,數字貨幣作為一種創新的貨幣形式存在哪些風險?面對這些風險,保險又能做什么?
數字貨幣的演進
數字貨幣是貨幣體系不斷演進的必然結果,屬于貨幣4.0階段。目前,關于數字貨幣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定義。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定義來看,狹義的數字貨幣主要指純數字化、不需要物理載體的貨幣;而廣義的數字貨幣等同于電子貨幣,泛指一切以電子形式存在的貨幣,包括電子貨幣、虛擬貨幣和數字貨幣。
根據發行者不同,數字貨幣可以分為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和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其中,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指中央銀行發行的,以代表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為表現形式的法定貨幣,它本身不是物理實體,也不以物理實體為載體,而是用于網絡投資、交易和儲存、代表一定量價值的數字化信息,如中國人民銀行正在研發的數字貨幣(DCEP);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亦稱虛擬貨幣,是由開發者發行和控制、不受政府監管、在一個虛擬社區的成員間流通的數字貨幣,如比特幣(Bitcoin)等。
貨幣是人類發明除了文字之外的另一重要發明,在經歷了物物交換、金銀本位制之后,信用貨幣成為貨幣史上的重要跨越。如果說紙幣實現了信用貨幣從具體物品到抽象符號的第一次飛躍,那么建立在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基礎上的數字貨幣實現了信用貨幣由紙質形態向無紙化方向發展的第二次飛躍,數字貨幣并沒有改變貨幣背后的信用背書,而是改變了貨幣的存在形式,至此,貨幣完成了商品貨幣——貴金屬充當一般等價物——信用貨幣——數字貨幣的演進,因此貨幣存在形式的演進意味著貨幣體系運行成本更低、更安全、更高效,數字貨幣是貨幣體系從商品貨幣向信用貨幣不斷演進的必然結果。
數字人民幣有風險嗎
數字人民幣的研發和應用,有利于高效地滿足公眾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對法定貨幣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偽水平,助推中國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數字人民幣作為非現金貨幣存在于市場,屬于電子貨幣的一種,但是與商業的虛擬貨幣和移動支付又不相同,數字人民幣屬于政策性貨幣,以央行做信用保障,其風險要小很多。
不過,數字人民幣也有可能面臨如下幾點風險:
1.沖擊現行金融體系的利益格局,數字人民幣發行可能會在短期內對于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等造成一定沖擊,比如微信、支付寶等;
2.增加了貨幣政策執行的復雜性和敏感性;
3.擴大了金融監管邊界,提高了金融監管難度;
4.增加了金融系統的技術風險,比如錢包的安全性等。
這些風險中,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最關心的是數字人民幣錢包的安全性。針對盜用等行為,對于實名錢包,數字人民幣提供了掛失功能。但是為了減少這個風險導致的損失,保險可以發揮風險補償作用。
數字人民幣也需要保險
保險業在發展過程中,針對現金、借記卡、信用卡、電子錢包(電子賬戶)等先后研發了不同的保險。
比如現金保險是一種特種財產保險,以家庭、商店、餐廳、會計部門、酒吧、娛樂場等存放及運送的現鈔、金銀錢幣、信用卡、支票等各種支付手段為承保標的的保險?,F金保險一般為家庭財產保險、企業財產保險的附加險,保額一般不高,主要是應對小額流動現金被盜風險。
銀行卡保險,是一種主要保障銀行卡因被盜刷、被盜用、被轉賬、被復制、被盜取而造成的財產損失保險。
賬戶保險,是銀行卡保險的擴展,主要保障個人名下所有借記卡、信用卡、網銀賬戶、第三方支付賬戶等的資金安全,如果發生了盜用、盜刷等情況,保險公司按照約定賠償。
隨著數字人民幣試點的推進,為了避免試點期間的風險,數字人民幣也需要保險,主要保障數字人民幣錢包被盜刷、被盜用、被轉賬、被復制、被盜取而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