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
8月,最高人民法院確定最新的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此項政策的調整,將會給借貸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呢?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提出以一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靴子落地,市場并沒有松一口氣。但是,下調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我們不得不去關注。
信用卡分期利率有望下調
以2020年7月一年期LPR的4倍15.4%為限,調整后的民間借貸利率已經明顯低于不少持牌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水平。不難預計,民間借貸利率下調之后,持牌金融機構利率也會面臨很大的下調壓力。
其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信用卡分期利率。
當前,信用卡現行分期利率是日息萬分之五,折合年化利率大概在18%。這就意味著信用卡分期利率的定價上限肯定要下調。
其實,近幾年,信用卡3億持卡人中,對于銀行信用卡分期高利貸的投訴越來越多,這就會倒逼銀行主動下調利率,規避潛在風險。
借貸機構優勝劣汰
目前,信用卡分期利率是很多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以及互聯網貸款產品的定價基準。簡單地說就是,目前很多民間借貸平臺的利率是以信用卡分期利率作為參考的。如果信用卡分期利率下調,也會帶動整個持牌放貸機構體系的定價下行。
一旦利率定價大幅下調,會對“高進高出”的商業模式產生明顯的擠出效應,那些不能迅速壓降綜合成本的貸款機構會被快速淘汰出局。
甚至,在借貸平臺的調整下,致使很多金融科技服務商下調收費標準,繼而引發金融科技服務商的優勝劣汰。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收費標準降低了,存活下來的平臺越來越優質了,可以說是受益的。但真的如此嗎?
負債消費會不會增長
對于我們個人貸款而言,下調利率上限促使借款成本顯著下降,借款體驗也會有顯著提升。那我們不能保證,負債消費的增長。
消費固然重要,但靠高息貸款驅動的消費并不值得提倡。尤其隨著居民杠桿率的提高,如何降低個人或者家庭負債尤為重要。這是確保金融體系健康發展重要的一部分。
限制高定價會限制貸款嗎
很多人認為,限制高定價,必然會限制貸款的普及范圍。這意味著,我們之前享受的普惠金融不再普惠了。
在一些人看來,下調定價上限,則是犧牲“普”尋求“惠”。其實并不是。下調貸款利率上限,并非普惠金融的倒退,只不過是“普”與“惠”的天平發生偏移,從一端移動到另一端。
天平的偏移,必然會對金融體系產生沖擊和洗牌效應,但決定天平轉移的驅動力量從來都是實體經濟。當限制利率定價利好實體經濟時,就會限制利率定價,至于金融機構的利益受損,只要不引發系統性風險,也只會被視作變革的必要成本。
畢竟,金融從屬于實體經濟,金融體系讓利實體經濟,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下調民間借貸利率,一定能換取實體經濟更大的利益嗎?這個賬沒人算得清,只能說,相比前幾年,下調利率更能利好實體經濟的概率在變大。
事實上,近幾年隨著普惠型小微貸款成為銀行業的硬指標,大量低息資金涌入小微貸款市場。可以說,小微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應是相對充足的,融資難的問題已明顯緩解。
就算小微企業需要借助民間借貸,但是考慮到目前的經濟形勢,小微企業經營困難,盈利能力持續下行,定價利率高于16%的貸款,對小微企業而言算不上支持,更像是飲鴆止渴,與扶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本意背道而馳,所以高息貸款不要也罷。
從數據中看,2020年第一季度,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在營收中占比僅為10%左右,這意味著,目前這些企業無力負擔利率在16%以上的貸款。
因此,下調利率反而是更利于貸款企業。
以4倍為上限合理嗎
4倍的上限會促使定價的下調,因此就這項政策而言,有很多人質疑“以4倍為上限”的合理性。為何是一年期LPR的4倍呢,3倍或者5倍不行嗎?
此次以4倍為上限,是援引1991 年最高法發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中的相關要求,而1991年提出的“4倍利率上限”,基本是個拍腦袋的決策。
那為何還要援引一個拍腦袋的決策呢?因為利率上限界定了高利貸的邊界,而對高利貸的限制更多的是個社會倫理問題。社會倫理,基于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初始設定不重要,遵循初始設定才重要。
從歷史上看,人們會出于不同的理由來限制高利貸,有的基于宗教教義,有的基于哲學理念,有的則基于社會分配的主流思想。
正如凱恩斯所說:“利息率不會自我調整到最好的水平來符合社會的好處或優勢,而是會經常上升到較高的位置,所以明智的政府都會通過法令、習慣甚至道德的制裁來對此進行約束控制。反對高利貸的規定是我們所知道的有記載的最古老的經濟實踐。”
亞里士多德也曾明確提出“最可憎恨的一種,而且是最有理由被憎恨的,就是高利貸”的理念。某種意義上,對高利貸的限制,是社會大眾追求公平與平等的一種具象化表現。
這幾年,高利貸、暴力催收之所以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些事件引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倫理正義,即高利貸是不正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