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麗
(湄潭縣黃家壩街道中心幼兒園,貴州 湄潭 564100)
隨著幼兒教育的普及,幼兒園數量呈現猛增趨勢,尤其是民辦幼兒園,為了招生,迎合家長的需求,以“加強知識教育”為招生語,吸引家長的眼球,從而導致了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較為嚴重,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首先,幼兒園要定期組織教師參觀學習,如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組織教師觀察優秀幼兒教師的教學風格,學習經驗,提高自身素質。其次,要注重教師專業技能的培養。兒童的發展是多方面的,不能局限于文化知識的學習。同時,要注意加強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特別是農村幼兒教師,鼓勵他們走出去,學習先進思想和教學技能,提高農村幼兒園的教學水平。第三,為幼兒教師發展提供廣闊平臺。不僅要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更要為幼兒教師創造一個更好的展示舞臺,如教師的基本功能競賽、教師技能競賽、教師素質評價等。這樣可以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
幼兒教師不僅要具備基本的專業素養,更需要一定的藝術素養,二者不可互為替代,但藝術能力需融入現實的工作中。專業能力是核心,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不僅是不同專業教師的主要區分要素,同時也是職業與專業得以區別的關鍵因素。那么幼兒教師到底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專業能力?首先應具有六個方面的基本專業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課程設計能力、觀察能力、活動組織能力、評價能力、談話能力,幼兒教師只有具備這六種能力,才能掌握幼兒發展的規律,了解學前教育的發展最新動向;才能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后仍然不想離開。他們總是想看看他們的孩子在幼兒園做什么。老師如何教他們的孩子?他們的孩子在幼兒園學什么?為什么不邀請家長到幼兒園,讓家長參與孩子的活動,觀察幼兒園的學習環境,了解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以消除家長的疑慮,增強對幼兒園教育的信任,改進教育方法。因此,可以定期舉辦教育活動、開放日和個人游戲,讓家長參與活動,實現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對于家長的模糊認識,要加強正確教育觀念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對幼兒教育的認識,這需要社會各部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教育部門要同時明確幼兒教育的目的、意義和目的,樹立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理念,糾正家長大多數知識作為幼兒園的評價標準,呼吁全社會高度關注和共同探討幼兒教育問題。此外,要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社區文化宣傳等渠道做好宣傳,在各社區落實,確保幼兒教育宣傳工作的落實。”《幼兒園教育導則》明確提出,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尊重幼兒自身發展規律,注重幼兒的主觀體驗和經驗習得,引導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積極發展。從語言、科學、藝術、健康、社會五個方面制定幼兒園多元教育目標和指導要求。在語言方面,注重激發兒童語言交際的興趣,逐步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從科學角度看,主要注重認知能力的培養,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從藝術方面看,它注重情感的培養,引導孩子的興趣和感受美、表達美的能力;從健康方面,主要是增加孩子的活動量,從社會方面來說,就是要增強孩子的交際能力,讓他們快樂友好。
針對幼兒園“小學化”我們應該樹立科學、平等的態度,不能偏面地急于否定。我們所謂的“去小學化”是取其精華,去其負面因素。當前,很多城市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較為嚴重,去“小學化”帶來的負面影響,要求內外共同兼治,不僅外部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以教育理念和教師專業水平為核心的內驅力也要切實激發。很多城市幼兒園教育存在的小學化傾向問題并非特例。因此,“小學化”傾向應該引起社會、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從外部著手倒逼內部,這種到必的過程本身己是一種系統的制度化過程,切實保障執行力度。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帶來的不利影響,必須以創新為制高點,加強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以教師的專業水平為前進的“砝碼”,全面培養高素質的幼兒教師,形成幼兒園和教師都具有的迫切感,促使教師從自身出發,不斷反思,逐漸形成正確、科學的教育觀念和積極的教學行為。為此需要:政府做好監管工作;教育部注重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加強教育宣傳,引導、提升家長的教育觀念,形成家園共建理念;做好幼小銜接,增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交流、合作。我們務必內外結合、內外兼治,把握全局,只有這樣“去小學化”才是可能的和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