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農村全面發展高度對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迫切需要解決的農村問題。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研究焦作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狀,分析對目前制約焦作市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并針對問題提出改善對策,促進焦作市市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水平的提高。
焦作市正處于經濟迅猛發展,城鎮化不斷提高的關鍵時期,農村人居環境的改觀和整治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促進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更好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推進城鎮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工作,是美麗焦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研究焦作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狀,分析對目前制約焦作市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并針對問題提出改善對策,促進焦作市市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水平的提高。
農村人居環境是以農村或者是鄉村為特定區域,在此區域內居住的主要都是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民,是他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1]。人居環境可以分為城鎮人居環境和鄉村人居環境,而鄉村又包括了集鎮和農村,農村人居環境由農村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共同組成,是對農村的生態、環境、社會等各方面的綜合反映[2]。現階段,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正在發展階段,使得各個區域的農村人居環境進行著不斷的變化,綜上來講,農村人居環境擁有系統性和動態性的鮮明特點。
焦作市行政區域處沁河下游,南瀕黃河,北依太行,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區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素有北國江南之稱,是全國三大糧食高產地區之一,所轄六縣市均屬噸糧縣市和小麥千斤縣市。所轄六縣市均屬噸糧縣市和小麥千斤縣市。農產品豐富,土特產尤多,優質專用小麥、特用玉米、種子和四大懷藥(地黃、牛膝、菊花、山藥)在國內享譽盛名。
焦作市總面積是4071 平方公里,2019 年末全市總人口377.89 萬人,常住人口359.711萬人。2019年末。焦作市城鎮化率為60.94%,比省53.21%高7.73個百分點,根據2018 年焦作統計年鑒,全市共1826 個村民委員會(建制村)。
1.農村生態環境亟待改善,改水改廁任務艱巨
農村衛生設施方面,使用普通旱廁的仍占絕大部分,而使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的比例仍不足半數,改水改廁任務依然艱巨。農村生活方面,生活能源主要是煤以及電,大量燃燒煤會造成大氣污染,而電的消耗無形中會增加能源的消耗。農村還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焚燒秸稈,這會造成大氣污染,給周圍環境帶來巨大影響,甚至威脅人的身體健康。農村生態環境現狀亟待改善。
2.農村基礎設施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欠缺
農村通暖通氣嚴重滯后,實現污水集中處理的農村占據比例較低,農村基礎文教衛設施也是嚴重欠缺。雖然大部分農村有醫療衛生機構、衛生室,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體現在一些衛生機構、衛生所醫療資源有限,而且農民基本上沒有什么養老保障。當前農村基礎設施的欠缺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阻礙了當前焦作市新農村的建設。
3.農村村民素質較低,環保意識淡薄
通過調查發現,農村村民的整體學歷水平較低,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文化素質也較低。絕大部分農村相關人員學歷不高,導致相當一部分村民素質不高。通過實地考察發現農民的環保意識淡薄,首先,農村家里多有養狗養貓養雞等家禽的現象,往往家里的家禽都沒有圈養,這直接影響了村容村貌,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其次,村里配備了垃圾桶、垃圾箱,但是仍存在垃圾隨處亂倒的現象,農村村民環保意識淡薄。
4.農村村民思想認識不足,宣傳教育力度不夠
農民是村莊的主人,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直接受益者,是村莊建設理所當然的主體。從調研可以看出,仍存在一些村民對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全不了解,農民群眾參與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還未被充分調動起。一方面反映出相當一部分農民環保意識淡薄,對自己生存生活的環境的漠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將相關政策、制度科普宣傳到位。
規劃是建設的先導,規劃工作的滯后嚴重影響農村建設的速度和效益。制定科學的新農村規劃是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的首要問題,也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方面。焦作市目前有一千八百多個行政村,其中很多村莊并沒有規劃,結合焦作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規劃,按照統籌城鄉、覆蓋全域的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地開展修編完善縣(市)域村鎮體系規劃工作,并將分批分期對村莊進行規劃,明確鄉村布局以及不同區位、不同類型農村的人居環境改善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合理確定整治重點以及改善目標,建議將行政村分為城中村、城郊村、城外村三個層次:城中村,重點進行城市社區化改造,化村為城;城郊村,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城村相融;城外村,重點抓好城鄉均等化,村村提質。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一項長期穩定持續開展的工作,要加強監管力度,確保每項任務、每項整改落到實處,焦作市在2014 年建立的“一室四組”運行機制就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一室”就是市委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總指揮調度和督查,“四組”就是根據工作性質,把39 個成員單位分別納入產業發展指導組、基礎設施建設指導組、社會事業發展指導組、基層政權建設和幫扶工作指導組。“四組”中的各成員單位把本職工作中與“三農”有關的部分列出,共同放入全市新農村建設大格局中統一安排。這就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活力,把具體工作落實到具體的部門、具體的人上,形成相互借力,集團作戰,整體推進,形成了橫向聯動機制。這個機制可以長期堅持下去。
農村基礎設施涉及生產性基礎設施、生活性基礎設施、人文基礎設施以及流通性基礎設施四大類[3]。焦作市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要以方便快捷為導向,大力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村級服務體系建設,根據村莊人口情況建設不同規模的綜合服務中心,具備村務活動、醫療衛生、警務治安、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放心購物、幼兒教育等功能;不具備建設條件的村莊,按照就近原則,與周邊村莊聯合共建,共享服務。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需要農民的積極配合,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主體是農民,改變農村居民的陋習,提升農民的環保意識顯得尤為重要。要充分靈活運用講座、廣播、宣傳板報、標語等形式,讓農民了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內涵和重要性,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與個人、家庭的生活息息相關。現在很多農民愿意接觸新鮮事物,可以借助網絡新媒體,推出環境保護相關的公眾號,在公眾號上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適時開展一些講座,借助圖片、視頻等,使他們更生動形象的認識到農村環境保護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育引導他們投入到改善周邊人居環境的工作中去,自覺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