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梅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鳳南中心小學,福建 廈門 361121)
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是充滿活力和輕松的,學生由于粗心或數學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結合教學實際,充分發揮錯題的價值,從而變廢為寶,促進教學相長。
教師可以在新授課利用易錯題提前干預,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所以必須在課前認真備課,在易錯環節上設計陷阱。還要在課上引導學生合作討論,互相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檢查習慣和反思習慣),最后在課堂多樣練習相關易錯題,適當加強變式練習。最重要的是及時收集典型錯例,分析錯因。
在進行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時,從學生對于角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根據學生易錯點預設了兩題判斷題:
1.角的兩條邊越長,角就越大
2.黑板上的四個直角都比三角尺上的直角大
這兩道判斷題,學生一不小心很容易就犯錯,原因在于學生對這個知識點很容易混淆,通過讓學生之間通過辨別、分析、爭論、比較,明確角的大小跟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通過他們的自主學習,找到錯誤的原因,進一步掌握這個知識點。
(一)計算錯題的解決策略。要重視算理算法,做到準確計算:有些學生在計算時,對于算理算法沒掌握好,導致計算錯誤。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計算的時候,發現有如下知識性錯題:
1.對數學概念掌握得不好。
7×5=45
錯誤分析:本題是因為學生對乘法口訣不熟練而造成的錯誤。
2.學生對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掌握不好
27+53=70 60-46=24
錯誤分析:算理不清
3.對運算順序的模糊。
33-6×5=135 41-4×6=222
錯誤分析:本題是因為學生對混合運算的順序比較模糊
對策: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1)從低年級開始,嚴格要求學生,從小養成仔細審題,認真書寫,做后檢查驗算的良好計算習慣。(2)教師在教學時,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計算思路,切實讓每位同學掌握口算的過程方法。而且要觀察清楚式子里數字之間有什么特點,而且要看清符號,最后要看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要按照格式規范書寫。
(二)空間與圖形錯題的解決策略。對兒童來說,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起點,是發展他們空間觀念的基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極其重要。教師要在了解學生認知發展、學習心理、思維水平發展的基礎上,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選用典型材料,重視變式、反例,重視直觀感知,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樂趣,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提高教學效果。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建立完整正確、豐富多彩、動態生成的圖形概念意向,對學生形成圖形概念定義打下基礎。
(三)解決問題錯題的策略。觀察、比較,分析數量關系。
我們在處理解決問題時,可以通過一些類似題目來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異同點,進行辨析,找出數量關系。如下:
1.一班有48人,二班比一班少3人,二班有多少人?
2.一班有48人,一班比二班多5人,二班有多少人?
先引導學生通過題面觀察、比較答出:兩題中有一個條件和問題是相同的,即一班48人,求二班有多少人?另一個條件不同。再讓學生根據線段圖,觀察兩題有何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地方,經過細心指導,逐步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讓他們學會自己分析數量與數量之間的關系。
除了上面那一種策略,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交流錯題——學生交流錯題,互相講解,學生互相評價,溝通問題,產生思維碰撞,消去疑團,建構知識點。此環節將個體錯題交流,讓學生漸漸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中懂得尊重他人,同時在做同學的錯題時,能使自己的知識點和知識面拓寬。
做易錯題——教師出示易錯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在巡視中,搜集學生錯題情況。教師通過平時批閱學生的作業,收集了很多學生典型錯題,將這些典型錯題進行分類整理,有序呈現,讓學生在練中回憶錯誤情況,加深理解。這當中學生可能出現不會做,或再次犯同樣的錯誤,從而引起學生的警覺,更加重視此類題。
學生互幫,交流反思,互當老師教會同學不會的題,理清思路,共同進步。學生都善于表現自我,利用這一心理特征,讓學生進行互相講解,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表達、認錯能力。形成學生之間教學相長氛圍。
交流反思——學生匯報自己哪些地方易錯,怎樣解決,學會比較、歸納、總結、記憶。有些題是學生共同性的錯題,又難以解決的,就采取教師引領來解決。
真正思考的人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經驗,將錯誤變廢為寶,并因此找出真理。“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亦師亦友,起著引領者的作用,所以在對待學生學習中的錯誤時,應該給予包容理解,不隨便批評、斥責學生。作為教師,我們要將錯例看成是孩子情感、智力發展的有效資源,并找尋病根,“對癥下藥”,使其成為亮點。讓學生自己在對與錯之間探索,做到“知其錯,而且知其所以錯”,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