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貴溪市實驗中學,江西 貴溪 335400)
引言: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初中數學教師習慣為學生留大量習題,以此鍛煉學生的題感,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沒能體現作業的設計性,這不僅與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相悖,還不利于發展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影響了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創新作業設計,進一步提高初中數學課外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用大量習題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題能力,雖然這對學生的解題能力有所幫助,但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容易降低學生的作業質量,局限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展,而且,這種留作業的方式沒有關注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型,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培養。其次,教師布置的初中數學課外作業內容大都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這對于班級大部分的學生而言較難,完成作業的效率也不高。在設計作業時,沒有考慮到課堂教學的目標,而是根據教師的經驗和學生易錯的知識點進行設計,這樣的作業設計缺乏針對性,不利于全體學生的發展。
初中數學課外作業的設計時,老師要保證學生可以“讀懂”作業,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真正進行習題解答。這要求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設計作業難度,防止難度過高,使學生失去學習自信心;難度過低,學生不能有效思考,輕視學習。進行作業設計,老師要根據學生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把知識點從簡單到復雜安排到作業中。實施多層次設計,使每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完成作業,并進行了思考和難題的挑戰,感覺到作業完成的成就感,以此培養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興趣,調動數學學習積極性。
比如,學習七年級上冊的《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老師設計課后作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三種題型,有基礎題、提高題、附加題。對學生有針對性的引導,基礎比較弱的學生完成基礎題,完全掌握和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定理性質;基礎中等的學生在基礎題完成的情況下,解答提高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題方法;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要完成附加題,進行知識的全面理解和知識的延伸。學生解答和理解了自己層次題目后,鼓勵學生挑戰高層次習題,在不斷學習和鍛煉中提高自己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因此,作業設計的定位要準確,能讓學生不斷挑戰高層次高難度習題,激發學生知識探索欲望,增強作業的有效性。
每位學生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都不同,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更應該深刻認識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將學生的能力放在一個層次上,并不意味著教師要對學生差別對待,甚至歧視學習不好的學生。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例如:在“認識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知識接受能力,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對于思維能力強、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布置應用題,如:現在要往三峽工地上運輸一批物資,需要用鐵路裝運,如果每節火車能裝五十噸貨物,還缺兩節車才能裝滿物資,如果每節火車多裝五噸,還可以多裝二百噸的貨物,那么一共有多少噸物資,多少節火車;對于基礎稍差的學生,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樣布置作業:已知x=1.7=-1是方程2x-ay=3的一個解,那么a的值是多少。由于學生的數學能力不一樣,那么他們的解題能力也有一定差距,如果為學生布置一樣的習題,會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感到作業太簡單,滿足不了他們的學習需求,而學習差的學習則會感覺作業太難,容易失去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注重學生間的差異,突出課下作業的人文性。
作業是學生學習的鞏固,也是課堂教學的反饋,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并完成,新課改提倡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控制好作業的質量和數量。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師采用題海戰術,導致作業效率較低,質量也比較差。首先,從質量上考慮,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既要提升學生的雙基,也有一定的拓展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能力。而對于數量而言,教師要控制學生的作業時間,考慮到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減少作業的重復性。例如:在“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中,要緊跟教學目標,減少不必要的習題,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發展,在設計作業時到精簡,維持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完成課后作業。
數學課外作業不僅要幫助復習鞏固相關的知識.更要讓學生在作業中得到思考.以此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因此,為了提高數學課外作業的有效性,教師要關注學生多元化的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例如:在“軸對稱現象”的教學中,先為學生出示三種類型的對稱圖形,一種是樹葉、鮮花等植物類的,一組是圓形、正方形等圖形類的,一類是蜻蜓、蝴蝶等動物類的,讓學生分在每組中增加兩個物品,自主發現軸對稱圖形的規律。通過設計分類形式的作業習題,既能使學生深入了解軸對稱現象的概念,還能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軸對稱,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了初中數學課外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作業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數學課外作業,做到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在作業中都能有所收獲。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關注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保證作業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